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碾子
碾子
作者:徐树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碾子还是农村最主要的磨米工具。随着时代进步,这些老式工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几乎绝迹。但在岁数比较大的人们心中,总会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

大的村庄一般有两三个,小的村庄只有一个,一般都设在大街上,便于群众使用。赶上闲时,随时都可以使用;到忙的时候,需要排队等候。如果需要忙别的事情,就留下一些物件做凭证,比如笤帚、簸箕、笸箩等,有时会排出好几米远。轮到谁家了,在那儿等候的人就会去叫一声,很少有插队的。为了赶出一家人的口粮,有时要趁黑夜赶工,所以半夜听见“吱扭扭”的碾声是很正常的事情。

碾子由碾盘和碾轱辘两部分组成,碾盘是一块直径约2米、厚度三四十公分的硬石板,上平面距地面1米左右。中间凿出十几公分的圆洞,将一根木棒狠狠的嵌进去,作为碾子的中心轴。碾盘的下面由三块大石头垫好,使其平稳结实,这正体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碾轱辘是一块圆柱形的巨石,高度不足一米、直径几十公分。柱面两端中心各凿出几公分宽方孔,供安装转轴使用。粗木组成的木框架起碾轱辘,一根“碾杠”插进木框,就可推动碾子前进。

为了增加碾轱辘与碾盘的摩擦,二者表面都刻出纹理,以使粮食很快磨细。把粮食转圈倒在碾盘上,一人推动碾轱辘,一人单手协助,另一只手拿着笤帚疙瘩(使用很久,苗子已很短,新笤帚不好用),不断搅散以使粮食与碾子充分接触;或是从边上往里扫,避免粮食落到地上。碾一会儿要把粮食收起来过筛子,磨细的收起来,粗的倒回碾盘继续碾压,直至磨细为止。

推碾行进的地面,由于长时间踩踏,会浅浅的凹下去。这凹浅的“碾道”,正是众多人辛劳的见证。夏日傍晚,当碾子暂时得到清闲的时候,周围会聚集很多乘凉的人,东家长、西家短的摆起八卦。有的人干脆坐在碾盘上享受碾子的清凉,吧嗒起老旱烟袋。小孩们则藏起猫猫,享受他们独有的快乐。

碾子的消失,换来的机器磨米面的轻松,同时还有浓浓的乡情记忆!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下一篇] 旧时粉条制作

[上一篇] 戏 院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