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崇礼五龙圣母文化魅力.浅谈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崇礼五龙圣母文化魅力.浅谈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作者:李雨桥

【作者:李雨桥 祖籍河北省辛集市,政协委员,中国民盟,签约诗人,专栏作家。】


 长岗古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太行五陉”的古绵蔓河畔。据《井陉县志》与石刻记载:相传几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定居。因村子西部有一形若突兀巨龙,腾跃欲飞的土岗,直通大山,长达十余里,故由此得名“长岗”。“五龙圣母”的美丽神话以及后人对龙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无不彰显了乡土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五龙圣母”祭奠场面恢弘,仪式繁多,时间之久,在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可谓尚属少见。长岗村是有史可考的千年古村,可谓历史文化名村。长岗文化底蕴深厚,龙母文化是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

 一 神奇的传说。

 关于亲闻“五龙圣母”的传说,其实要追溯到几年前。2011年偶与友人驱车至井陉县,用餐中间听邻桌食客谈起井陉长岗有“龙母庙”,里面供奉的是母仪天下的“五龙圣母”。乘兴追问,言说此圣母庙在先秦年间就有,比苍岩山上的“三圣母庙”还早上千把八百年。那这五龙圣母是何许人也?又是哪位神仙?疑虑少时,赶赴长岗。后听热情的乡民们介绍;先秦时,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长岗,村西仇家旮旯的子母石旁,住着一户仇姓人家。夫妻为人忠厚,礼仪传家。其妻身怀六甲,临盆之日,碧空丹霞,有凤来仪,遂产下一粉雕玉琢女婴,起名“仇英”。仇英年至二八,白衣素颜,桃腮玉齿,闭月羞花。那一日,仇英行至涧水河边老牛坑处浣洗衣物,适逢燃灯人从此路过,求她代洗褴褛道袍,善良的仇英欣然应允。少时浆洗干净,姑娘见袍上坠有五条五彩线头,便用贝齿噬之,怎料五彩线头顺势咽下,致使姑娘闺阁有孕。爹娘甚感蒙羞,趁夜深人静,将仇英以被包裹,用毛驴驮至二十多里外的青云山马场沟。仇英在山里孑然一身,凄苦伶仃,忍饥挨饿,受尽磨难,数月之后,竟产下“青、白、黄、赤、黑”五条彩色龙驹。五龙长大,行云布雨,个个神通。龙驹们再三追问其父何处,仇英无奈,手指大山说:儿之父独居深山。五龙随即盘旋腾空而入山寻父,硬生生在青云山拱出幽深莫测的山洞,即为如今的“龙拱洞仙迹”。 因龙母心存善念,慈悲为怀,普降甘霖,泽润苍生,荣唐太宗、明太祖两度御赐皇封为“五龙圣母”。从古迄今,盛名远扬,八方来朝,建庙供奉,世代崇祀。

 二 百闻不如一见。别具特色的公祭仪式与人性化的演绎传承

 1

 425日,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迎接龙母的日子。这天,正值中国民俗学会,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井陉县长岗村联合举办长岗龙母文化研讨会。我有幸与各地民俗专家一行数十人来到了井陉县长岗村,考察参观了盛大的“接龙母”仪式,以及“五龙圣母祭奠”等民俗文化活动。长岗龙母文化节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接龙母”仪式比起往年更为隆重壮观。这天一早蓄势已久的长岗及周边四邻八乡的千余名乡民欢天喜地,笑逐颜开,自发组织各类车辆、文武花会,锣鼓唢呐,浩浩荡荡地排起长龙,从长岗汇集出发,到20里外的高家庄村西青云山龙拱洞迎请圣母。接请之时,众人匍匐于地,虔诚跪拜,齐诵“龙母经”,焚香化箔。后鼓乐齐鸣,由“斋戒沐浴”后的轿夫起轿下山。附近村庄为龙母的至亲旧族,故途径之处,各村都沿途竞相摆供焚香,手捧托盘,托盘上盖着红布,垂首肃立,各家端来点上朱砂的馍馍,五谷汤饭,粉条豆芽菜,面片面条等“舍饭”恭迎奉送。其声势浩大,凝重庄严之势令人刮目叹服。

 426日,农历四月初四,是龙母庙会祭祀大典,更是龙母文化节的高潮。祭祀大典在村龙母剧场举行。这天,龙母娘家以及三亲六故,熙熙攘攘,换上五颜六色的服装,相聚为龙母赴会庆生。五龙圣母圣驾由村东龙母庙起辇,四轿夫抬轿,前有鸣锣开道,后有五龙护卫。善男信女敬献凤冠霞帔,虔诚谨慎紧随其后。公祭仪式宣布开始后,在当地督导人员的指挥下,场外鸣炮九响,场内击鼓34通,彩烟缭绕,扶摇直上蓝天。四人合抬的龙母小轿披红挂彩,在鼓乐声中做五方位表演。单看这四名轿夫就会让人对龙母文化的传承肃然起敬,四名轿夫都是年轻力壮的八零后,亦或是九零后。他们身着黄衣,身披五彩绸带,头微微抵住轿辇,眼睛微闭,步伐一致,或脚步轻盈,原地正反三圈回旋,或随着鼓点圆睁双目,疾驰如风。后听当地人解释,这一系列动作象征着龙母腾云驾雾,流连瞻顾她的故土和亲人。年轻人动作专一,一举一动全身心投入其中。那份凝重与尊崇说明了龙母文化已经深植于一代代长岗人的心中,融入了长岗人的血脉。龙母落辇入位后,当地人士敬奉三牲,花篮,以及金山银山等物。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主席,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袁学骏老师为祭祀大典鸣锣三通。各位参会领导及相关人士净手上香,长岗村德高望重本族家人恭读了祭文。青、白、黄、赤、黑五龙以特殊方式向“生母”行叩拜大礼。霎时,鞭炮锣鼓,欢呼雀跃之声将大典推向高潮。整个过程宏大,壮观,别具一格且有规有序。传说当地人每年三月二十九接龙母回长岗故里,九月二十九龙母起驾回青龙山。所以从农历三月二十九“接龙母”及一系列酬神表演开始,四月初四为龙母庆生,护随龙母回娘家,走亲戚,直至七月十五“金灯节”,九月二十九“送龙母”归山,长达六个月的龙母祭祖活动才算全部完成。“三月接清;四月庆典;七月雩祭;九月恭送”这一系列隆重庄严且具非常特色的迎祭仪式实属稀有。期间,长岗人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团和谐向善之气。真是母仪龙德传天下,百善孝先铭心中!

 2

 “五龙圣母”在当地人心中是位伟大的女性化身,她纯良,率真,乐善好施,千年流传,赋予了其浓郁的东方女性温柔的人文色彩,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龙母庙会被一代又一代的长岗以及周边村庄的人们传承和发扬,他们在这片神圣的时空里,没有男权、没有暴力,一片祥和。当地村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传承龙母文化,提倡和谐文明,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各村各庄邻里互助、家庭和睦,洋溢着团结和谐,母仪天下的融融温情。这种特定的 “民”与“俗”的关系,代表了一种良好的人性化关系与群体文化素养。

 近年来,有诸多民俗之士,专家学者为长岗龙母庙会写书立传,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和《井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卷》《五龙圣母传说》等书籍和剧本,对龙母文化有详细的记载,成为地方“母亲节”重要版本,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河北省非物质保护遗产中心书记杜云生在长岗龙母文化研讨会上指出:民俗文化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教育乡民,服务于社会。长岗龙母文化的礼制公祭仪式正是一步步在创新中转化,创造中寻发展,涵盖容纳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生活,以及社会元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人对民间信仰的虚妄性渐渐排开,更加注重于健康和谐的传统活动以及有关现实生活的艺术审美。由人而“神”的“龙母”,千百年来,既是乡民对自然现象、现实生活的摹制提炼,又蕴含了大量社会,历史,人文内涵。这种文化实属龙文化的范畴,不是龙生人,而是人生龙,龙成为人类的子孙。故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的袁学骏主席评价这种公祭仪式为“俗信”而非“迷信”。的确,长岗这种迎祭仪式在全国尚属少见,其民间信仰的根基和民俗文化意义很值得我们研究。

 三 挖资源,促发展

 民俗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模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灵魂的深层记忆。如世界民俗学家William A. Wilson所说,没有哪一学科能像民俗文化将人们与古老的文化遗产相连。龙母文化被尊为智与善的先祖化身,涵盖了文化与精神的双重内涵。如今,长岗龙母文化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与之相关联的书法,秧歌,器乐,舞蹈等各种艺术交相辉映。吸引了大批民俗学者,书法家,画家,音乐家不断涌入,长岗龙母文化研究和保护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安德明先生在龙母祭典指出:长岗龙母文化的保护得益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希望龙母文化在全国和世界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科学发展看生态,和谐社会看民生,幸福指数看文化”,长岗村党支部书记曾志学说:长岗村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建村,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龙母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一方百姓的民族信仰。长岗人重视文化,信仰传承,注重团结友爱,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长岗人前赴后继,为这片古老的热土,为自己的历史文化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振兴民族文化责无旁贷!我想,也正是当地政府部门抓住当今时代这一得天独厚之优势,切实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长期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龙母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有效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才使千年古村安居乐业,旧貌换新颜。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紧密相连。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而且具有世代世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这些村落民俗信仰,一旦成为传统,就会在社会生活层面中形成一种与乡民生活劳作血肉相关的文化传承,并不断地向纵深开拓。从某种意义上看,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有效排除不良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边远村镇,虽地处偏远,通行不便,村民们能尊长爱幼,和睦相处,就是因为大家仍默守陈规、遵从乡土道德规范,崇尚古老的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井陉长岗“龙母文化”节,就是这样一种乡民信仰典型意义的文化传承活动。


[下一篇] 杨氏府内太极拳传承人周春利收徒

[上一篇] 小时候这样过年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