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文学是寂寞的、艰辛的——采风网“金牌作家”李锡文访谈录
文学是寂寞的、艰辛的——采风网“金牌作家”李锡文访谈录
作者:张炳吉

 

 按:李锡文先生被评为2017年度采风网“金牌作家”。近日,采风网总编张炳吉(赞杨)采访了李锡文先生。下面是访谈录。


 张炳吉:李老师您生活在天津,据说您老家是河北的,是吗?

 李锡文:是的。我生活在天津,我的原籍是河北省河间市。提到家乡我就激动。家乡盛满了我童年的故事,让我始终难以忘怀。我很多文章都是回忆童年、述说乡事、描写家乡、怀念故人的。我年轻时有幸赶上了高考恢复。从考上大学算起,我离开家乡已经快40年了。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天津,再回老家,很多人都见不着了,陌生面孔越来越多。但无论走多远、离开多久,也是故土情深,这是骨子里的东西。

 张炳吉:李老师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李锡文:文学是我从小的爱好。喜欢写作,最初跟我父亲有很大关系。我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但爱读书,口才也好,闲来没事常常给我们讲故事,“三国”啦,“西游”啦,“水浒”啦,“封神演义”啦,等等,背得烂熟,讲起来很形象、生动。那些故事很有趣,也刺激,对幼年的我影响相当大。喜欢听故事,喜欢联想,打心眼儿里崇拜能编故事能写书的人。父亲每当外出,给我带回小人书,后来带小说回来,我还记得有一本叫《沸腾的群山》,是文革后期的小说。父亲先看,然后就归我了。当时很多的见识是从小人书上学来的。因而,可以这么说,父亲是我学习写作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我是在十年动乱中上的学,不仅教育条件差,而且上课时断时续,最长中断了将近一年没有上课,可能是到了“复课闹革命”时才返校,但上课远没有“闹革命”要紧。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课程,中间停课加上跳级(我没读过小学四年级,三年级直接升入五年级),我用了不到10年读完了,高中毕业了。正式上课的时间大约是8年多。但是教我们的那些老师们,无论小学的还是中学的,都有相当水平的,也很负责任。甚至,感觉他们比我大学里的某些老师还要敬业。

 我写散文和杂文,是从初中开始的。到了大学,因为专业不对路,文学上没有深造的机会。但终究爱好,写过一些,主要是自己写着玩的,写了给自己看,真正投稿和发表的不多。参加工作之后,仍然没有停过笔。由于工作十分繁忙,动笔写散文不多。创作的高峰是在1997年之后。97年初我出国去了澳大利亚,环境变了,有了反差和对比,感到素材很多;同时心情也彻底静了下来,可以思考一些问题,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写出来。那几年在《澳洲汉声杂志》等刊物或报纸上发表了60多篇有关澳洲的散文或杂文。1999年以来出版了多部个人散文集,另有一些合著合集。这几年,每年有几十篇的散文、诗歌发表在国内外的文学杂志、微刊和知名网站上。2017年在国内各种征文活动中先后5次获奖,并被数家杂志或微刊聘为签约作家、责编、顾问。

张炳吉:聊聊您的创作体会吧?

 李锡文:我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工作本身跟写作几乎是“不搭界”的,周围也没有多少爱好文学的知音,在我看来一些同事有个综合能力、分析能力,顺溜地写出个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已经算是不错了。这跟文学几乎无关,所以交流也不多。“写作寂寞”,我有更深体会。我只是在2000年加入天津作协之后,与作家们有了一些交流;而借助于现代化的博客、微博、微信平台,文学交流才更加活跃起来,文友也多了起来,也向很多前辈老师学到很多。

我的生活环境,跨度较大,写作素材也就更加丰富。我对于知识,总有“欠缺”感,不满足感,于是利用各种机会阅读,博览群书,留给自己的闲暇时间极少。通常,我一年里头没有几天用来彻底放松休息、无所事事的,可能就是老百姓说的“受累的命”。但这是自己的选择,如此生活,觉得欣慰,踏实,有价值。我把许多人请客吃饭、喝茶聊天、休闲玩乐、唱歌跳舞、打牌下棋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和写作上。即使在纷乱的环境中,我也练就了“不闻窗外事”的功夫,尽力去做与文学有关的事情。我经历了国企的动荡变迁,写过这样几句话:“动荡寻常事,嘈杂也无妨;心静天地阔,装下好文章。”人要做一件事情,靠的是毅力,是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同样也是一种毅力。

文学是寂寞的、艰辛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痴情于文学呢?我想,大概就在于文学的魅力,也在于人性自身的美丽。人总要有一种精神,总要有一种寄托,总要有一种高尚的追求。文学成了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寄托物,成了重要的交流手段。法国思想家和小说家巴塔耶认为,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行动就是文学创作。因为它不只是对美的享用,还是对美的创造和体验。巴塔耶的观点,虽有不少的异见,但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我觉得,写好文章,传播正直思想,也是在做一件善事。写作的人,因做善事而有好的回报。

张炳吉:您对当前文学创作形势有什么看法?

李锡文:如今有了博客微信,搞写作的真不少,好作品也很多。而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的正直意义,似乎还比较缺乏。具体到内容上,儿女情长、山水田园、古街古庙随时可见,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思想性、观察性、观点性、批判性的文章仍然嫌少。这与人们纷纷享受改革红利的现实有关,与人们的“补偿意识”有关,更与主流媒体的“调门”渲染有关。前些年武侠、传说、外传、言情小说盛行,电影电视篡改名著,搞乱了思想,已经毁了很多人,如今人们开始反思那个阶段的流行文学,懂得我们的祖宗并不是那种见了面就抄家伙,“嗨!嗨!嗨!”乱打的,那不是我们的历史。这种反思,后来被另一种思潮所代替——回避现实、享受当下的“享乐主义”相当流行,不少人也把文字当做消遣、玩乐,对身外之事不以为然。国人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似乎越来越少了。所以,文人的思想,也离不开社会潮流的影响。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跟着感觉走,是个大事。

张炳吉:您在写作上今年有什么打算?

李锡文:我在写作上,并无长远的具体打算,我想,只要坚持,就够了。一条路,能走多远?你尽自己的努力去走了,就没有遗憾。

对我而言,挤时间来写作,已是多年来的平常事。我曾想,等我退了休,时间完全归自己支配,该有多好!本月底前,我的又一本散文集《畅行烟雨中》将由中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在春节前后,还将发表10万字的报告文学《山之呓语》和诗歌专辑。

感谢您对我的采访,感谢采风网对我过去一年来的关注和支持。祝视野开阔、传播正能量的采风网越来越红火!

[上一篇] 画坛才女刘兰亭

[上一篇] 飞翔在运河上空的一只雄鹰——记采风网2017年度“金牌作家”刘维嘉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