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国学 > 封龙山寻古:梁祝读书洞
封龙山寻古:梁祝读书洞
作者:王仁君



元氏城西北四十里有座封龙山,封龙山山阳有个龙首峰,在龙首峰下有个书院,名叫封龙书院。书院内西北角处有个山洞俗称“梁祝读书洞”。

读书洞为人工开凿的两个石洞,南北并列,中间相通。

北边石洞较大,为平面圆角长方形。南北宽3.2米,东西深4.2米,上下高2.7米。洞口已崩塌,洞顶及四壁留有凿痕。四壁刊刻有大小不等,多个石龛。石龛多为方形,深10-15厘米。洞内西南角处开凿有宽1米,高1.8米通道,有台阶通往南边石洞,南边石洞地面比北边石洞低50厘米。

   南边石洞平面也呈圆角方形。南北宽3.4米,东西深3.7米,高2.1米。石洞门道较好,宽1米。此石洞四壁无造像痕迹,四壁也有方形石龛,应是摆放灯台和衣物之处。

读书洞开凿于何年何代?无人知晓。据少林文化研究所温玉成等人考察,断定石洞为早期毗诃罗窟,北窟坐禅,南窟居止,大约是公元350年左右由比丘僧光、道安、道护等人所造。《高僧传·僧先传》记载僧先为沙弥时,与道安相遇,临别曰“若俱长大,勿忘同游”。后值石氏之乱,隐于飞龙山。游想岩壑,得志禅慧。道安后复从之。道安大约351年到封龙山,僧先早于道安,从“游想岩壑,得志禅慧”显然是开凿了禅窟。从文献的记载分析,可以认为封龙山禅窟以应是僧先、道安、道护修禅之所。依道安到达封龙山时351年起算,与敦煌石窟开凿年代后秦建元二年366年对比,封龙山禅窟始造时间早于敦煌石窟15年以上。

元代封龙书院主讲安熙称此石洞为“李相读书龛”。安熙,字敬仲,元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曾在大德六年主持封龙书院,他遍览封龙群峰,留下许多不朽诗句。其中《封龙十咏》中有《李相读书龛》诗:“嵓壑有奇胜,缥缈馀风烟。石室谁所留,尚倚苍崖巅。慨想龛中人,于今几何年。遗迹虽未泯,山深月空悬。伊予陋庸姿,复苦尘务牵。此道难坐进,低头愧前贤。尚幸忝私淑,静修有薪传。终当谢浮世,于兹订遗编。”可知,此石洞为宋代宰相李昉读书处。李昉,字明远,谥文正,深州饶阳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曾在此创办中溪书院收徒授业。

自宋代李昉、张蟠叟始,至元代封龙书院大盛,此石洞一直为读书人居住读书之所。

元代封龙书院有位学子白朴,名恒,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白朴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在封龙书院求学时,听闻在南佐村西北隅有齐·梁山伯墓。梁山伯墓位于宋代古桥吴桥西南,山水涨溢,冲击略不骞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甚为神奇,为县古八景之一。白朴根据当地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编写成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虽然后来剧本失传,但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了此篇目。《录鬼薄》载“《梁山伯》马好儿不遇吕洞宾,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后来白朴游历定居江南,将剧本带到苏杭一带,演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经排练演出,影响逐步扩大,成为家喻户晓,名传天下的杰作。

日月轮回,兴衰交替。随着《梁祝》文化的深入人心,此原为道安等人坐禅修行的毗诃罗窟慢慢由李相读书龛演变为梁祝读书洞了。正应了宋代范仲淹的一首诗: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下一篇] 《修真观赐额记》何人所书

[上一篇] 栾城两县令 忠烈一脉传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