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作者:









俗话说:牡丹盛开谷雨时。

时不我待,谷雨节后第二天的421,我们匆忙赶到位于故宫北侧的景山公园,观赏到了繁花似锦、满国色天香的牡丹盛开壮观景观。

当我们赶到园门时,电子牌已显示入园赏花者已达四万多人,再看牡丹园里,已经分不清哪是牡丹哪是人,到处是一片动静结合繁闹的景象。人海如花、花海如潮,好不壮观!

园内,进入盛花期的200个品种的2万株牡丹竞相怒放。人喜花,花映人,有着太多的浪漫多情。人们排着队,顾不上喧哗,全神贯注地寻找着各自的喜爱,然后自觉地轮流着与各自心中的那一片、那一朵盛开着的、最美的芬芳合影留念。

赏花氛围浓烈,有人简直是看傻了眼、看花了眼,因而错过了“二乔”、“洛阳红”;有人太过贪心每一片、每一朵而错失了观赏“珊瑚台”、“赛雪塔”、“映日红”等众芳的维度;有的人热烈奔放过了火,跳进了揽绳内与“赵粉”牵起了手,可就因这含情脉脉而被园丁温婉地批评违规了,人和花都不免有些羞涩了,但氛围更加地热烈可爱了;眼前又过来几位手举专业摄像机、头戴遮阳帽还架着墨镜的摄影家,他们的脚步停留在了名品“姚黄”、“魏紫”、和“豆绿”跟前,为选准好的角度不吝下蹲、虔诚的趴在地上,仰视神态感动着画魂,然后是一阵咔嚓嚓,为赏花一景增添了几多潇洒,我不禁为这些有着专业摄影情趣、意境和技术的大家们顿生羡慕。






 景山公园成了蔚为壮观的牡丹园。据说420日晚(昨天),北京市景山公园首次开启全园夜赏牡丹模式,可以想象得到那该是怎样地一幅独特的夜色花季景观。我不禁惊呼:若不如此分流观赏者,今日的景山公园又该是多上几倍的人群啊!

我拨开拥挤的人群,也高举起手机咔嚓嚓地为那些血红的、深紫的、桃红的、淡粉的、雪白的牡丹花拍摄,也跟心仪的各色牡丹合了影,留下了己亥年最珍贵的回忆和念想。

回家打开欣赏一番,那酒醉杨妃、“玉板白”,洛阳牡丹、菏泽牡丹,“青龙卧墨池”等一一不落地收入镜头,可真不枉景山一行啊!

看着那一张张一朵朵姹紫嫣红、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牡丹花,我便想起了三年前的谷雨时节曾专程去过以牡丹为市花的洛阳、荷泽观赏牡丹的情景,借以感受了其中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印象是:千年牡丹节气命名,一脉相承中华传统。

牡丹雍容华贵,富贵端庄,自古以来被国人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历来是繁荣、吉祥、富贵的象徵。牡丹作为中华名花,栽培观赏历史悠久,始于隋(其实南北朝已经开始了),兴于唐,盛于明清,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础上,使牡丹的栽培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很早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菏泽为中国的牡丹之都之美誉,且两市都将牡丹作为市花。长期以来,这两处最有名的牡丹花市成为了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观赏牡丹的圣地。




景山公园1928年建园,种植牡丹的历史悠久,最早文字记载起于元代宫廷花园。观德殿宫门南等处的牡丹园是京城内最大的牡丹观赏园,形成了 “花大、色艳、株高、龄长”的景山牡丹特色,也因此而久负盛名。正像一文友所说:赏花需有氛围,景山公园是北京赏牡丹的最佳处,虽规模、气势、品种、数量与山东菏泽,河南洛阳不能同日而语,但在皇家建筑的映衬下,也有其特有之色!深值一观。

我们还应该知道民间有“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的说法, 也因此之说使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牡丹成为了花卉中唯一一种以节气命名的花。

通过以上三地观赏牡丹的感受,还可使我们领略到了不同的风格:您若去了洛阳,一准被大街小巷遍地都是盛开的牡丹的盛况所迷恋;您若去了荷泽,则会被一望无际的花海所惊艳!在这里,则是盛开的花朵与皇家建筑完美结合而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的菏泽,已经将牡丹成方连片栽培至产业化规模。菏泽牡丹不仅是菏泽市的特产,而且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截止目前,荷泽已培育出9大色系、10大花型,1259个牡丹品种;全市培育的新品种占全国总量的80%,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法国、荷兰、日本、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牡丹出口量的80%以上。除此之外,他们还开发出花蕊茶、牡丹油、花饼等系列产品,受到习近平主席的称赞。



至此,您可以骄傲地说: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出自白居易《牡丹》,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绝色美女只有西施,百花之首唯有牡丹。牡丹不仅艳压群芳,不愧为天下花中之王,然而它硕大的花型犹如智慧的大脑,为暮春精心设计了如此盛大的、姹紫嫣红的节日景象,它不仅代表了大自然也代表了我们,为春天送行,为春天骄傲!

谷雨时节的景山脚下,牡丹绽放出春日景色,让我们产生了诸多感受和联想。尤其产生了恋春之感。

 

                     2019-4-21与北京





作者简介:刘洪云  女,1952年9月出生,河北唐县人。函授本科,退休前任作者简介:职于国营企业党政干部,高级职称。现为河北采风学会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写作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清风



[上一篇] 【散文】燕赵颂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