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北运河千年渡口 记香河县王家摆渡口
北运河千年渡口 记香河县王家摆渡口
作者:京郊民间艺人 王安

作者/王安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安平镇王家摆村,位于香河县西部,村东数百米外就是波光粼粼的世界遗产大运河。该村现有常住人口1200多人。历史上,是一个以渡口文化而远近闻名的村子。1953年4月之前,这里曾经属于通县管辖。因此,王家摆渡口属于北京市通州区、香河县共同拥有的一张熠熠生辉的运河历史文化名片

大运河,是京杭运河的统称。今天,人们习惯上还是把由北京通州到天津三岔河口,这段大运河叫做北运河。王家摆村东还有一条南北走向宽阔的柏油路,据史料记载,眼前的这条柏油路路基,就是为防治河水泛滥,于元代前后兴建的河堤。

说到村名的来历,在走访村里老人时,不少老人有一种说法:在元末明初几次战乱之后,有王姓弟兄二人在河的西岸定居下来,以开设摆渡为业。王姓弟兄为人实在厚道,除了洪水泛滥不能行船之外,其他时间里,只要是路人有需要,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能驾驶渡船把人员和物资安全送到对岸。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个渡口叫做王家摆渡。后来为了图省事,索性把这里叫做王家摆,而当地人习惯上简称其为王摆儿。

笔者本人所在的村子,和王家摆村之间距离不足五公里,凑巧的是,两个村子边儿都被北运河这条母亲河所环绕。有了这种一衣带水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本人自幼在河边儿上长大,酷爱运河民俗与历史,所以,今天要对王家摆村悠久的历史大书特书一番。

王家摆村因为渡口而兴起,而江河湖泊则是孕育渡口这一特殊行业最理想的环境。村东的这条大河今天叫做北运河,也叫大运河、运粮河,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最北边的一段。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承载了千年水上运输文明的一条河流,一定是有源头活水的天然大河。今天的北运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这样源远流长的天然河流。这运河的运字,纯纯粹粹就是一个水上运输的意思,与传统观念里隋炀帝时期开挖的永济渠不是一个概念。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严谨态度说,隋代的永济渠根本就没有经过香河县。其具体位置,在今天北京通州区与天津武清区之间的通惠南干渠沿线附近,部分古河道遗迹尚存。

各个时期史料中所记载的北运河名称有很多,汉朝以前此河名叫沽河、沽水,汉朝至辽金时代又改名潞河、潞水。元代开始叫做白河,到了明代,由于在沿途先后接纳了通惠河、萧太后运粮河、凉水河等3条河流,加上白河本身,就是4条河流汇流到一起。因此,白河也叫做泗河。到了清朝雍正四年,就是公元1726年,朝廷为了加强对漕运事物的管理,特意把通州至天津的白河改名叫做北运河,民间百姓则称之为运粮河。

沽河发源于张家口地区沽源县东南群山之中,沽源县名字,意思为沽河源头。从源头到入海口,全长超过450公里。历史上水量十分丰富,密云县以下河道宽阔,有利于船队航行。它流经今天沽源县、赤城县、延庆县、怀柔县,密云县。在密云县城南,沽河与发源于承德丰宁县的潮河会流后,水量继续增大。经顺义县入通州界,在通州城北又与发源于昌平军都山的温榆河会流一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通州八景之一——二水会流。流出通州界后,经香河县、武清县,在武清县南又接纳另一条大河永定河,其后继续南流到天津市区,又先后接纳子牙河、南运河,最后在天津东南流入渤海湾。今天,天津海河河口又叫大沽口,顾名思义,大沽口这个地名就是历史上沽河最终入海的地方。

还有一件更有力的证据,《通县志》一书中,有一张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绘制的《漕河图志》。图中详细标注了明朝时期,白河((沽河)从源头到入海口,其干流与各条支流的密切关系。民国二十八年(1939)夏天,北运河(白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上游山区发生了大面积山洪暴发,汹涌的洪峰冲出山口,在顺义县苏庄决口。洪峰夺箭杆儿河道流向东南方,从此白河与北运河彻底分家,形成了今天的潮白河水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个数民族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契丹族本来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一个游牧民族,十世纪初期,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落,建立契丹国,其后代辽太宗又改国号为大辽,史称辽代。辽代前期国力强盛,不断向外扩张势力范围。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辽政权统治者,又在原幽州城基础上设立五个都城之一的南京。到了辽圣宗时,辽大军继续南下攻打北宋王朝,最后迫使北宋求和,宋辽两国签署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其中有一条规定,北宋政权把今天河北保定白沟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正式割让给大辽,这其中就包括今天北运河沿河的通州、香河县。

为了稳固自己政权的统治地位,辽的统治者开始从塞北草原向平原地区大规模移民,在这里大力发展屯垦。辽代施行的是兵民一体制度,军队在休整期间也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这样既解决了军粮所需问题,同时也为契丹人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当时的统治者还在今天通州、香河县水草丰美的地区大力修建行宫庙宇,重点是在今天永乐店、漷县一带兴建著名的皇家园林——延芳淀。每年的春秋季节,帝王们都要在亲兵卫队护卫下来此,举行声势浩大的围猎活动,这些行宫庙宇就是为帝王们围猎时驻跸所用。萧太后时期为了加强南京(今北京一带)与辽东地区的水上联系,采取利用天然河道与人工开挖结合的方式,在今天北京、通州、香河县、宝坻县一带开通了著名的萧太后运粮河。

今天王家摆村的位置正好处在这水陆交通要道上,向西走旱路可以直达著名的皇家风景区延芳淀及南京城,向东走可以直达辽东各地。乘船向西北也可以到达南京,南下行船可以顺利通向大海。来自草原的一部分契丹人来到今天王家摆一带,他们放弃了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向当地汉族人学习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始了有定居点、有田地耕种的新生活方式。其中的一部分契丹人则在沿河的水陆交通要道上开设渡口、客栈、船只修理等服务型设施,为南来北往的路人、船只提供各种服务保障。尤其是船只修理这个行业,它涉及到的工种更多,包括木工、铁匠、油漆等工种。

可以想象出,当年王家摆渡口一带的运河上是白帆避水、百舸争流、船工号子此起彼伏。两岸的大路上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满载人员、货物的渡船忙着在船队缝隙间往来穿梭,岸边的人们井然有序排着队准备渡河。客栈住满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渔翁则忙着在岸边撒网捕鱼,渔婆儿坐在路旁树荫下高声叫卖鲜鱼活虾。两岸的酒馆生意兴隆,满脸通红的食客们划拳喝酒声音不绝于耳。身穿官服的税官们绷着脸在挨家逐户催要税款。您再看,铁匠铺里炉火通红,铁匠们光着上身满头大汗抡起铁锤,忙着打制修船用的各种钉子。随着铁锤上下飞舞,鲜红的火星子四处飞溅。旁边空地上旁边堆放着打制好的各种铁锚、农具。整个渡口一带显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契丹人与当地汉族之间和睦相处,相互融合,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人类的文明历史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进步,到了大辽政权后期,国立逐渐衰弱,最后被女真人建立的大金所灭。原有的契丹人有一部分返向北回了草原地区。另有一部分人则是留在当地,逐渐被汉族所融合,但是契丹人一些特有的民俗民风却永远保留了在当地。

通过走访几个当地的老人,在交谈着得知,有一条有关王家摆历史的重要信息。1972年初夏时节,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快要到了,几个村民套着大马车来到在村北高台上挖土垫场院。

按照习惯,铺垫场院需要的是黑土,而高台表面则是一层一米多厚的松散沙子。为了防止沙子向下坍塌,大家先在现场清理出一个很大的沙土坑,再向下深挖才能得到所需要的黑土。当负责挖土的人挖到一人多深的地下,有人惊奇地发现,黑土里居然出现很多排列有序的灰土陶罐。看其外观,这些陶罐造型基本统一,陶罐上面还特意用陶制的盖子密封着。第一个发现陶罐的村民当时高兴坏了,还以为是发现什么宝贝了。因为不久前附近村子有人在挖土时,从地下挖出过一个陶罐,陶罐里装着不少银元。

眼前这个村民急不可耐,他用铁锨把陶罐打碎。定睛一看,陶罐里装的根本不是什么银元,也不是铜钱,而是一堆从来没见过的散碎东西。其中还夹杂着少量黑色木炭,更多的则是灰色的骨骼残渣。现场一个年岁大的长者看到这些东西,告诉大家,这些陶罐是古人死后火化深埋在地下的骨灰。一听这话,原本兴高采烈的几个村民都泄气了。大家一气之下把现场发现的所有的陶罐一一打碎,将骨灰扔的到处都是,结果里面除了骨灰以外,什么也没发现。从此以后,在挖土时只要发现陶罐,人们一句话不说,马上一铁锨打碎。因为在今天当地人眼里,看到这些骨灰可是不吉利的象征。

从此以后,这个高台就成了生产队专用取土地点。私家盖房取土都是到别的地方去挖,谁也不到这不吉利的地方取土。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生产队解体,每年都要安排人在高台挖土。至于有多少陶罐被毁掉,当事者谁也说不清了。村民们哪里知道,被大家毁掉的陶罐骨灰,可不是一文不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比银元、铜钱还宝贵,属于宋辽时期契丹人死后火化的骨灰,是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

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得知:宋辽时期的契丹族平民还保留有火葬的习俗。人死后,把逝者放在大树上,一放就是三年,让其自然腐烂,这叫树葬。其后,再把遗骨捡拾起来,在火堆上火化。村北发现的这些骨灰陶罐,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它证明,早在宋辽时期就有包括汉族、契丹人在内的古代先人在此生产、生活。

成吉思汗铁木真及其子孙经过数十年对外征战,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蒙古帝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忽必烈自蒙古高原迁都至大都,就是今天北京。随着元朝空前的强盛,大都成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受到元朝经济、文化繁荣的影响,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使节、商人、学者蜂拥至,他们常住下来开始经商、求学。随着这些外国人士的到来,再加上原有的常住人口,使得大都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这就造成一个短时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元朝政府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发布命令,一方面在大都附近的山西、河北一带紧急征集粮食运往大都,以缓解缺粮食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用快马传书,命令在江南的海运官员张瑄、朱清,令其二人在接到命令后40天内。从江南征集40000石粮食,紧急运送到大都。张瑄、朱清接到朝廷命令,知道朝廷给自己的任务可不轻忪。

说起这朱清、张瑄可不是什么凡人。二人起初都是杀人越货的海盗出身,后来投降元朝被封为海运官员,二人也是元朝海上南粮北运业的创始人。朱清、张瑄将各地征集到的粮食在长江口刘家港集中,同时紧急征集六十多艘特制的大海船汇集到刘家港。随船的脚夫们按照命令,把40000石粮食分别装在六十多艘海船上,由于此次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大都城,所以每一艘海船都特意加装了防雨设施。

一切准备就绪,朱清、张瑄一声令下登上指挥船,亲自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北上。船队经过黄海、渤海,最后到达白河口,就是今天的天津大沽口。朱清、张瑄率领的船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平底海船,这种船是既能在海上航行,也能在水位较浅的内河航行,而且载重量特别大,要是折合今天的吨位,这些船载重量都在三四十吨以上。

船队依次驶进白河。经过一天的航行,朱清、张瑄二人指挥船队顺利抵达三岔河口。大家一看眼前的三岔河口,只见3条大河先后汇流到一处。举目一望四下的水面上,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布满河面。虽然朱清、张瑄命令每一条船都在船头立起一块“奉旨进大都”的标语,想抢先一步向北进发。可由于这里的船实在太多,再加上水流比较湍急,其他船只就是想为其让路,一次也只能让过一两条船,让不了这一支庞大的船队。无奈之下,船队只好在这里又耽误了一天。

过了三岔河口,船队沿着白河继续北上。二十多天以来,船工们看惯了风大浪急的汪洋大海,再看看眼下狭窄的白河航道,水流很急,水深也只有四五米,而且还是逆水行船。可是这些巨大的海船还是在老舵手娴熟地操作下,排着一字长蛇阵,在纤夫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中,扬起白帆朝着大都方向缓缓驶去。船队又走了两天的路程,傍晚时分在一个繁忙的摆渡口前停了下来,眼前的渡口就是今天的王家摆。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随船来的所有船工和往常一样,什么事都没有,朱清、张瑄两个人开始发病,一个劲上吐下泻不止。二人开始以为是自己的专职厨师投毒所致,再一看,那个厨师比自己病的还厉害。正在这时,有船工报告:船队中有4条船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水,朱清、张瑄二人掐指一算,离朝廷规定的最后期限还有8天时间。而这里距离此次航运终点只有三天的路程,时间还是很充裕的。二人一合计,自己发病是小事,船体漏水可是件大事,随时有可能沉没的危险。还甭说4条粮船,就是损失一条船,也要受到朝廷的责怪。于是朱清、张瑄一面命令船工赶快修理漏水船只,一面在当地寻找最好的郎中为自己看病。找来的郎中知道病人是朝廷的大官儿,又病的这样厉害,自然不敢怠慢,用了最好的药。可是几副中药喝下去了,朱清、张瑄的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一看这情况,最后那个郎中被吓得逃往他乡躲了起来。

正在二人病得最难受的时候,那个厨师突然精神饱满回来了。朱清、张瑄赶快问他,你是在哪里看好的病?厨师哈哈一笑,没有马上回答,把身后藏着的一盆白生生、冒着斗香气的豆腐端了出来。他告诉朱清、张瑄:原本我的病比二位大人还要重,去岸上想找个偏方治病。走到渡口上一看,只见有个老头儿正路边在卖豆腐。由于两天多没有吃东西了,把我饿得筋疲力尽。一看到这豆腐香喷喷,和咱们南方的味道相似,我买了两大块狼吞虎咽把豆腐吃下去了。然后我在客栈里睡了半天觉,醒过来发现自己一切病状都不见了。

我赶快找到卖豆腐的老头儿,问他豆腐里是不是有什么灵丹妙药治好了我的病。老头儿一阵大笑告诉我:傻小子,我老家也是咱们南方人,这大河上下来来往往的人我见得多了,这种病我也见得多了。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平时随着大官儿吃的是精米细面、山珍海味,你们胃的消化能力比较差。再加上以前喝的是南方带来的家乡水,到了北方喝了当地水就会出现水土不服。那些船工们虽然也喝了这当地水,但是船工经常随船来这里,习惯了这水土,再加上一年四季吃的都是粗粮,他们的人体质强健,自然就不会闹毛病。我这豆腐虽然不是灵丹妙药,可它有调节脾胃、促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所以你空肚子吃了豆腐后,原有的病症就会好慢慢地好了。

朱清、张瑄一听这话心里明白了,接过来豆腐盆一闻,一股豆香味道扑鼻而来。你一块我一块,风卷残云一般,把一大盆豆腐吃了个精光。躺在船上睡了了一个时辰,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神经气爽,仿佛什么都未有发生。谁也想不到,这渡口上小小的一盆白豆腐,居然治好了二位大人水土不服的毛病。朱清、张瑄病好了之后,立刻命令船队起锚扬帆,赶路驶向大都。

几天后,满载粮米的庞大船队最终到达目的地,就是今天通州的张家湾,顺利完成这次南粮北运的重要任务。朱清、张瑄二人因此受到朝廷嘉奖,先后升任海运万户。朱清、张瑄的船队以后只要是经过这个渡口,都要令人下船,买上一些豆腐分给船工们吃。小小的渡口豆腐也随着这滔滔河水,香飘各地!

元朝末年,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元朝统治者更是穷凶极恶的横征暴敛,最终导致爆发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至正二十八年,就是公元1368年,元末农民大起义最终受益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夺取了江淮流域之后,开始酝酿派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明军出师北伐元大都。

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战略家的朱元璋,仔细分析敌我态势之后,从当年红巾军东路军毛贵所部北伐大都失败教训中得到启发。至正十六年三月,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派三路大军开始北伐元朝。次年初春,作为东路军主帅的毛贵率领大军由山东出发,在沧州地区大败元军。随后继续北上,攻占今天天津蓟县等地,又挥师西进,直捣柳林行宫,杀死元朝枢密院副使达国珍。由于孤军深入,粮草接济不上,加上元朝援军相继赶到,毛贵的红巾军进攻受挫,最后撤回出山东。

明军主力先后攻占山东、河北南部、河南、及潼关地区,在这里建立起进可攻、退可守的稳固后方根据地,并以根据地为依托,积极准备北伐,最终夺取元大都,彻底推翻元朝统治。

这一年的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等率领明军二十余万,自山东临清沿着运河水陆并进。一路上势如破竹,下沧州、直沽(天津),在白河岸边河西务地区与元军主力展开决战。明军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这一路上从未打过败仗,所以士气高涨,河西务一战元军主力很快被击溃。一天后,明军顺利到达王家摆渡口。一眼望去,只见滔滔白河之上,南来的船队旌旗招展,一样望不到头儿,岸边纤道上征程滚滚,步军、骑兵沿着河岸一路向前。受尽了蒙古贵族统治的当地汉族人民,热烈欢迎明军的到来。

徐达、常遇春打开地图仔细查看,发现白河在渡口附近,拐了一个近似九十度的大弯子,由东西流向改为南北流向,一条笔直的古道横贯东西,作为长时间领军打仗的徐达、常遇春,感觉到这渡口位置十分重要。徐达、常遇春治军有方,命令部下不得扰民,并在附近征集粮草,补充所需。随后明军庞大的船队沿着白河继续西进。步军、骑兵则在当地向导指引下,抄近路急速前进,迅速攻占漷州地区的元朝行宫,并于闰八月初夺取了通州、元大都,元顺帝则带领追随者仓皇逃往上都。自此,彻底结束了元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清朝乾隆年间,在北京西郊居住着一位没落的官僚子弟。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曹雪芹由于家境贫寒,后来举家迁居到通州张家湾。因为那里还有曹家最后的少量土地,以及当铺、染坊等一些破败的家当。

当时的张家湾是运河岸边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码头,商业繁荣,南来北往的人很多。曹雪芹一边继续写作,一边靠吃最后的家底儿为生,有时也得到旧友的一些救济。虽然日子过个艰难,可由于曹雪芹博学多才、爱好广泛,在这里还是结交了不少好友。这其中就有一对亲兄弟好友,爱新觉罗敦敏、爱新觉罗敦诚。说起这敦敏、敦诚哥俩可是出身名门望族,他们是努尔哈赤第十二个儿子阿济格的后代,敦敏、敦诚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曹雪芹虽说比敦敏、敦诚年长十多岁,由于有共同的爱好,所以这三个人还是走到了一起,成为最要好的文友。敦敏、敦诚经常邀请曹雪芹到运河码头的酒店里一块儿饮酒聊天儿,一块儿交流文学写作。兄弟二人,还经常在财力上接济困难的曹雪芹一家。

这一年初夏时节,敦诚接到香河县雀林庄(今天雀林院村)一位好朋友的邀请,要去那里游玩几天。说起这雀林庄,就在当时的香河县城西南方,距离张家湾有60里地的路程。这一天早晨,敦诚带上十几个家人,在张家湾码头租了一条客船,登船启程。顺流而下在风景如画的河面上七拐八拐走了1个时辰,客船终于在一个渡口前抛锚靠岸。船主告诉敦诚,这就是王家摆渡口,向东再走八九里地就是雀林院。

敦诚带领众家人弃舟登岸,眼前的繁忙的渡口把他吸引住了。只见两岸的大道上各种车辆和行人,很自觉地按照顺序排队等候渡河,长长的队列足有二里地长。行人的交谈声、车把式吆喝声不绝于耳,一阵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牲口粪便味道。再一看路边的各种商铺、酒店门前人头攒动生意兴隆。最吸引敦诚的是,在鱼市上还有渔家在高声叫卖鲜活鱼虾。喜欢吃鱼的敦诚立刻走了过去,只见3只硕大的木盆里放满河水,几条金色大鱼在其中慢慢游动,还不时地把嘴伸出水面吐着水泡。敦诚一眼看出来,这金色大鱼就是这运河特产,也就是闻名遐迩的潞鲤。

说起这潞鲤,它可是一个特殊历史地理名词,特意指的是产在潞河里的天然野生鲤鱼。潞河也就是今天的北运河,当年的潞河水量十分丰富,水质清澈,野生鱼类资源种类极多。尤其是这金色的大鲤鱼最出名,说起其知名度,不亚于黄河鲤鱼,人们习惯上把产自潞河的金色鲤鱼叫做潞鲤。食客们只是简单清除掉鱼鳞及内脏,洗净血污放在锅里,再把运河水放在锅里清炖,或者清蒸。出锅儿散发出一股特有的浓香,其肉质细腻、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很多人都把清炖、清蒸潞鲤,当做一道名菜款待客人。

有句话叫做触景生情。看到眼前这活蹦乱跳的金色潞鲤,敦诚马上联想到,前些年曹雪芹先生在世时,自己和哥哥敦敏一起,经常在通州河岸边酒馆里,邀请曹雪芹先生一同饮酒,一起探讨文学作品。每次的饭桌上总是必须有一道大菜,那就是清炖潞鲤。曹雪芹先生最喜欢吃的就是这道菜,每次吃完饭,连盘子里的鱼汤儿都吃得一点儿不剩。

想到这里,敦诚马上雇来4个身强力壮的挑夫,让每人把水筲里灌满清澈的河水。又令家人买来6条大潞鲤,分别放在6只水筲里,最后一个挑夫水筲里只是放满河水。敦诚告诉挑夫们,今天的差事很简单,只要把水和鱼送到雀林庄,每人就能得能到一两银子。

说起来,从这王家摆渡口出发,经大罗屯到雀林院也就不足10里地远。敦诚坐着一辆马车,众家人及4个挑夫紧随在后,大家一路有说有笑,不到一个时辰就赶到了雀林庄。好朋友出村赶来迎接,敦诚把带来的各种礼物及6条大潞鲤,两水筲清澈的河水送上。随后主人吩咐厨师,要用河水清炖潞鲤,盛情款待敦诚一行。

敦诚一行在雀林庄一住就是一个月。在主人陪同下,他先后去了香河县城及其附近有名的景点去游玩儿。这期间,敦诚用这次亲身所见所闻,写成了一篇有着浓郁香河县风土人情味道的文章《雀林庄游记》。随后,敦诚告别好朋友,带领众家人,经过王家摆渡口乘船返回通州。

1899年至1900年间,在中国北方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由于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和相应,义和团势力迅速发展壮大。清政府最初想利用义和团运动,一起来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所以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就这样义和团很快就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各地的广大贫苦农民积极踊跃参加到这场爱国运动当中,王家摆地区也有很多农民加入了义和团。义和团勇士在天津及北京保卫战中,主动配合清军一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由于清政府的出卖,加上八国联军残酷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最后陷于失败,天津、北京相继失陷,无数勇士英勇牺牲。

一部分勇士回到故乡王家摆地区,这些人并没有停止战斗。他们发现运河上经常有洋鬼子的运输船队,这些船队有一部分是由天津向北京运送武器弹药,更多的船只则是,把从北京抢掠来的各种财务经水路运回天津。每当看到洋鬼子在船上耀武扬威的时候,义和团勇士们义愤填膺,准备寻找机会打击洋鬼子。

他们发现敌人的船队经常在傍晚时分,停靠在在河边休息,第二天早晨再杨帆起航。勇士们抓住这有利时机,当敌人的船队在夜里休息时,几个人从水里悄悄登上船去,挥刀杀死船上的敌人,又很快把船上的物资转运出去。最后凿穿船底、砍断缆绳,让船只沿河顺流而下。勇士们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沉重地打击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他们抗击八国联军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当地口口相传。直到1990年,在王家摆村一位村民家里,还保存一把当年义和团用过的旧长矛枪头,枪头上面铸有“义和”两个字。

1945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华民族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下旬,驻扎在冀东一带的部分日军开始在香河县城集中,准备经京津公路向天津撤退回国。这次撤退的路线是:从香河县城出发向西,经过大罗屯、王家摆渡口渡过北运河,到达安平镇的京津公路最后到达天津港。

这一天,满载日军的车队从香河县城出发,抵达王家摆渡口东岸,车队里还包括有两辆坦克车。战败投降的日军早就没有了昔日的威风。他们各个垂头丧气坐在汽车上,随着汽车的颠簸,让人一看车上拉着的不是人,而是一堆会出气的葫芦。车队到达东岸,只见汛期的北运河水流湍急,汹涌的水流打着漩涡在人们眼前一闪而过。按照渡口的规矩,渡船都已抛锚靠岸,为了防止水流冲毁桥梁,原有的一座木桥桥板也早已拆除,只剩下几十根木桥桩子还立在水中。日军回国心切,只好买通当地艄公、乡绅,帮助其搭桥渡河。众人紧张忙碌之后,一块块桥板铺好,眼看着一座木桥马上就可以通行车队了。

汽车排着队伍,拉开距离从东岸驶上木桥。重压下的木桥身发出一阵阵“嘎嘎吱吱”的响声,一队汽车勉强过桥到了西岸。紧随汽车队之后是两辆坦克车,坦克车拉开距离准备驶上木桥。此时河水流速更加汹涌,前面的一辆坦克勉勉强强过了河,最后面的坦克走到快靠近西岸时,就听得“咔嚓”、“噗通”两声巨响,随后水面上腾起冲天的水花。岸上所有人睁开眼再一看,只见桥面被压塌了一段,水面上漂浮的木板急速顺流而下,那辆坦克早已沉入河里不知去向。日军领队急得跳脚哇哇乱叫,几个会游泳的日军下到三四米深的水里,摸了半天,最后找到了坦克。日军找来钢丝绳拴在水下坦克后身,岸上的汽车、坦克用力牵引钢丝绳,想把坦克拽到岸上。可是不管怎么用力拽,坦克还是牢牢地在水下纹丝不动。几次徒劳无果之后,日军只好放弃打捞。

解放后,香河县相关部门曾经数次组织人力物力,想把落水的坦克打捞出水。可是由于当时起重设备能力有限,打捞工作都没有成功。那辆沉没的日军坦克,至今还沉睡在王家摆大桥南的泥沙中。

查过相关的军事档案得知,在当年日军用于中国战场的坦克中,有一种属于超轻型坦克。这种坦克其装甲厚度只有不足一公分,按照最初设计,其主要武器没有装备火炮,只有一挺轻机枪。战斗全重不足三吨半。

1989年在河北省涿州市,村民在一条河流里发现一辆抗战时期日军渡河时沉没的坦克。相关部门立刻组织人力、物力将其打捞出水。经过军事专家检查后发现,这是一辆当年日军曾经大量装备的九四式超轻型坦克。其正式名称是,94式骑兵装甲车。和现在各国军队所装备的动辄几十吨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高射机枪的坦克、装甲车比较,这辆超轻型坦克,充其量就是个会走的铁盒子。就是这样一个只装备一厅轻机枪的小坦克,在抗战时期,就给装备相对落后的中国军队造成造成巨大的伤亡。

相关部门把涿州发现的这辆坦克运回北京,珍藏在中国坦克博物馆。由于这辆坦克基本保存完好,再加上其存世量极少,被坦克博物馆定位为最珍贵的藏品。据说,当年曾有日本民间收藏家,想出巨资收藏这辆坦克,被我国军方严正拒绝,因为这辆坦克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王家摆渡口处沉没的日军坦克是具体什么型号。如果凑巧与坦克博物馆里珍藏的坦克是同一个型号,那么这辆坦克,同样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珍品。

1946年7月底,美军与国民党军队相互勾结,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安平事件。为了继续全面扩大国内战争,8月20日左右,国民党92军两个团兵力占领了王家摆村运河西岸地区。并预先在西集镇及红庙渡口两个方向用少数兵力组织佯攻,主力则准备在王家摆渡河一举组织强攻,一举占领香河县城。

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解放区。我冀东军区十四分区主力部队五十三团及部分地方武装、民兵,奉命据守在东岸构筑防御工事,积极准备抗击敌人的进攻。同时在赶水坝村以及红庙渡口布置少数兵力,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进攻。此时正赶上汛期,河水猛涨,水流很急。为了防止河水冲毁木桥,渡口上的木桥桥板在几个月前就被拆除,大小渡船均早已被我军拢到河东岸。

不久,92军援军到达,敌人开始用重型火炮炮击河东岸我军阵地,同时利用从上游抢来的几条渡船,开始渡河发起进攻。这次战斗敌人明显处于优势,不仅在兵力数量上几倍于我军,再加上有重型火炮作掩护。而在战斗打响前,我军援军并没有赶到战场,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而且武器装备相对比较落后。可是我军有北运河这条天盘屏障为依托,再加上兵员大多数是冀东解放区一带的青壮年,大家都有一股子奋力保卫家乡的热情,所以士气十分高涨。

而国民党92军是抗战胜利后从湖南调过来的,官兵大多数是南方人,很多官兵在战前就出现水土不服现象,造成士气低落,严重影响到了部队的战斗力。还有一种重要原因,敌人原本以为香河县是属于气候干旱的北方,到了战场一看才知道,夏天雨季的香河县,到处是河渠纵横、池塘遍布。再加上河水猛涨,战场上简直就是一片水乡泽国,重武器使用起来受到很大影响,这更加延误了进攻速度。

在军官叫骂声驱使下,士兵乘上渡船开始渡河。我军立刻用轻重机枪组成一道道火力网,向敌人猛烈扫射。同时用迫击炮炮击渡船。战场上枪声响得像燃放鞭炮一般密集,炮声隆隆、硝烟滚滚。只见河面上的一些渡船被炮弹击中,散碎的船板伴随着敌人死尸被抛向空中,随后顺流而下。

激烈的战斗一连持续了几天,敌人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之后,也没有突破北运河防线。气急败坏的敌人又调来更多的火炮,一面炮击我军阵地,同时炮击香河县城。一些炮弹就落在县中学操场附近。当时由国共双方及美方代表组成的安平事件三方调查小组,刚刚乘坐吉普车从北平出发,经过通州达香河县城,在中学礼堂开会听取证人汇报。我军警卫战士把爆炸现场捡来的,带有us字样炮碎片放在会议桌上。在这铁的证据面前,美方及国民党代笔无法抵赖,只好宣布此次会议暂时休会。

8月底9月初,在胜利完成王家摆阻击战任务后,我军又掩护党政机关安全撤离香河县城,92军随即占领县城。在解放后拍摄的革命题材电影《停战以后》,剧情中再现了当年王家摆渡口那场激烈阻击战。为了弥补战斗伤亡造成的减员,92军在驻地附近大肆抓捕青壮年强迫其当兵。同时在北运河东岸河滩上设置炮兵靶场,其训练时,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附近百姓深受其扰。直到1948年下半年,辽沈战役开始后,作为东进兵团的一部分,进军救援锦州,92军才彻底离开香河县。

1948年底,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解放战争形势已经逐渐明朗。为了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遵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东北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分几路秘密入关,配合华北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为了防止敌人的空中侦察,部队都采取夜间行军,白天分散到沿途各村休息的方式紧急行军。这一年的11月底前后,在我地方武装配合下,东北解放军一部十余万人马,自玉田、宝坻、香河、大罗屯一线抵达王家摆渡口。

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大家不仅把最好的粮食奉献给解放军。还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把大量门板聚集起来,重叠铺在封冻的河面上,搭设一座临时冰面浮桥,保障解放军庞大的汽车队安全通过。这一路解放军从王家摆渡口一路向西,迅速占领漷县、马驹桥、廊坊、大兴、丰台,完成了从西面、南面包围北平城的战略任务。王家摆及附近各村广大青壮年,还积极踊跃参加支前大军,跟随部队到前线运送军粮、弹药,救护伤员,为保障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王家摆渡口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水量十分丰富,除了冬季封冻不能行船以外,初夏秋三季河面上南来北往的大船很多,一天到晚来往于两岸的车辆、行人更是络绎不绝。大家都要排着队等候过河。有时来晚了,等上一天才过河那是常见的事情。因此在渡口两岸专门设有为过往人员住宿的客店,小饭馆,以及专门经营车辆修理的大车店、还有为牲口看病、钉马掌的兽医店等服务性设施。虽然当时河里架设有一座简易木桥可以通行,可是渡口还有专项规定,为了保证水面行船需求,同时保障木桥不被洪水冲毁,每年除了冬季以外,都要把桥板拆除。

春夏秋三个季节是渡口最繁忙的时候。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光1956年9月份,渡口共计接送18000余辆各种社会车辆,每天将近600辆,来往的行人更是不计其数。为了永久性解决两岸交通发展的需要,1973年,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大桥在北运河上建成通车。至此,承载了千年风雨的王家摆渡口,彻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1968年秋季,邻村渔民张氏兄弟两个人在河里撒网捕鱼,渔网撒到河里,可是任凭两个人怎么用力拉,渔网就是收不回来了。捕鱼经验丰富的张氏兄弟,知道今天遇上的不是沉船,就是其他大型水下物体。两个人潜泳到水下深处用手一摸,原来是一把大铁锚。张氏弟兄又回村找人来帮忙,费了好大的劲儿,最后才把铁锚弄出水。到了家里用秤一称重,大铁锚足足120斤。2002年春季,一些村民在河里抽取河沙,有人在水下发现一条巨大的古代沉船,船舱里整整齐齐码放着建筑用的大条石。一见沉船里不是什么宝物,村民们只好把船底下的河沙抽走,随后船体被毁,满船的条石沉入深水中。

2017年4月初,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在王家摆村,北运河故道里盗挖古代沉船。管理处连夜派人赶到现场,工作人员在村东一处沙坑内发现一条古代沉船残骸。并在现场清理出一些随船生活所用瓷器、铜钱等沉船遗物,同时清理出巨大的明代城砖一百余块。城砖上面字迹清晰,有万历三十七年窑户胡永成,作头王允成等字迹。

同年的5月,北运河香河县段清淤工程开始了。河水被排干后,露出了满河床黑色的淤泥。有心计的几个村民下到淤泥里,用金属探测器在寻找宝物。随着探测器一阵“吱吱”的响声,手下到淤泥里一摸,居然摸到一块银元。就这样,几天下来。村民们用这种方式收获不少银元,更多的则是铜钱、大清铜币、以及少量金银饰品等。

至于说,在王家摆北运河底还有多少古代先人留下的宝物,大家谁也说不清楚,只有那滔滔的奔流的北运河水,才能告诉您实情。王家摆渡口,在历史的长河里,她见证了各个王朝的兴起于衰亡,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不远万里而来的大量外国使节,都从她眼前匆匆走过。王家摆渡口以其悠久的历史,独树一帜、灿烂的渡口文化永载青史。






[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上一篇] 出发,“皖美”体验大别山石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