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难忘而又收获满满的“彭派之城▪多彩军屯”四川作家为乡村振兴鼓掌歌唱采风活动,已结束一段时间了。看见群里一位位大方之家写得又快又好的一篇篇散文报告文学,一首首诗词歌赋,我艳羡了,震撼了,心动了,点赞了,但也仿佛被限制了想象,开始自卑了......
因为他们很多都是专业作家、报社老总或影视编剧、著名记者,他们很多都是专家教授、作协主席,或毕业于或任职于名牌大学,或深耕于文联作协、艺术团体,个个都是著作等身的高手、大家。
我不断地叩问自己,我那一点点小儿科的作文能力,我那算不上独到敏锐的观察能力,我那算不上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我那展不开翅膀的局促思路,我那并不宽广奇妙的联想意象,在大名鼎鼎的他们面前,在他们鸿篇巨制的文章和词赋面前,又算得了什么?特别是,在同样的采风活动资料面前,要想尽量避免出现同质化的文章,真是有些难度,一时间,愁煞我也。
可采风作业必须得交啊!于是,白天我仔细阅读军屯村提供的资料,搜索枯肠,冥思苦想。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构思腹稿。像牛吃南瓜一样,开始找不到下口地方的我,终于在昨天,我看到了下口的缝隙。
“宋伟兄,我们泸州办事处要参加省文促会在彭州的采风活动,邀请你参加!”4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了泸州办事处执行主任官燕老师的电话。
“好啊,这可是一件好事情!采风活动的具体地点是在彭州哪里呢?”我满口答应,大有求之不得的急切。
官燕老师回答道:“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情况,过几天要建微信群,日程安排会在群里发布,你关注留意吧!”
这个回答吊足了我的胃口。果然,当微信群建立后,工作人员就发出了“彭派之城▪多彩军屯”四川作家为乡村振兴鼓掌歌唱采风活动欢迎大家光临的邀请,以及报到入住酒店的位置。
“彭派之城▪多彩军屯”,好有文采和气派的一个采风主题,“四川作家为乡村振兴鼓掌歌唱采风活动”,鼓掌、歌唱两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鲜活生动。参加过多次采风活动的我,见过许多采风主题,这个主题可以说是相当高大上的,既精准告知了采风地点,又揭示了采风活动的内容,简直美得不要不要的,高,实在是高。
尤其是“军屯”二字,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当兵出身的我,凡是看见带有“军”字的词语或地名,无不令我想入非非。
当我们于4月18日下午抵达彭州市玛莎加尔大酒店报到并领取采风活动资料后才得知,原来主办方即是彭州市隆丰街道军屯村和省文促会彭州办事处。
晚餐后,我迫不及待地抽时间对军屯村的基本情况作了了解。军屯村,位于彭州市隆丰街道东北部的小石河南岸,距离彭州市区9公里,有彭州到什邡的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人口3600余人。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今彭州市军屯村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军屯村的村名由此而来。可以想象,当年的军屯村就是厉兵秣马、卧虎藏龙之地。一千多年过去,刀光剑影不见,鼓角争鸣远去,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村民们正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正文的带领下,意气风发地催生出一幕幕乡村振兴的鲜活剧情。
你看,利用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奶牛养殖并成为当地农业产业标杆的李正文书记,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参与奶牛养殖,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支持,创造了大量用工岗位,参与养殖的农户每人每月收入达到了4000余元。
你看,面对军屯村大量的河滩和撂荒地,李正文书记通过耕地恢复项目,成功恢复耕地300余亩。采用玉米、大豆间种方式,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他多次走访种植大户,了解资金需求,积极反复与银行对接,为种植大户量身定制农业贷款,争取到410万元金融扶持资金,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他带领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采取“项目招引、乡愁留人”的方式,将远在吉林四平黄金艾非遗传承人边敏招引回乡创业,研发试产艾条、艾枕和艾精油等产品10多个。
你看,李正文书记带领大家创建了占地近2000平米,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就餐的的彭州市食佰味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有海洋风格的综合性婚庆主题区,有以荷花池为媒介的休闲花园,独具特色的自助烤肉、色香味俱全的私房菜及各类河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军屯村正在安装调试一条每小时可生产3000个军屯锅盔的先进生产线,令我们眼界大开,垂涎三尺。
说起军屯锅盔,那可是军屯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足以大书特书颇有来头的美食。军屯锅盔又称“酥锅魁”,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独具风格,以香、酥、脆、细嫩化渣而名扬川西。三国时期,为解决士兵野外训练和长途作战的粮食供应问题,蜀国大将姜维命军中伙夫按其家乡甘肃天水制作胡饼的方式将干粮加工为熟食。
这种食物制作方便,用头盔便可烤制,因此,士兵常用打仗的头盔当锅来烤制双面焦黄的面饼,所以当地人便把这种干粮叫作锅盔。如今,军屯锅盔不仅是彭州乃至成都的一张美食名片,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通过各种渠道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这一美味的传统小吃。
大家自然被勾起了食欲,馋虫已经迫不及待地爬到了嘴边。果然,午餐时,首先端上桌的就是一盘切成花瓣一样美观的军屯锅盔。咋一看,色泽金黄,卖相十足,过目不忘。一入口,又酥又香又脆,令我们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你看,军屯村广袤的田间地头,还有躬耕陇亩,用光阴谱写了一曲曲现代农业壮歌,年产优质粮食超千余吨的种粮大户何强、刘应春;还有被大家称为“菜王”的种菜能手吴远兴;还有50年初心不改的乡村医生罗世英;还有扎根基层,守护乡村平安,一心为村民服务的老村支书边正良、老共产党员张兴才、军屯村村委会副主任张云霞。
你看,你看......在军屯村,这样的人和事,实在是看不完,写不完,我这篇拙作提到的,写到的,可谓不一而足,挂一漏万。正如我在彭州水街看到的一句广告词:来了彭州,就是彭友。不知我可否再加两句:来了军屯,就是军迷;吃了锅盔,自戴盔甲。假如以后采风还来彭州市,还来军屯村,我将续写军屯村乡村振兴的灿烂辉煌和无限美好的明天。
是啊,有如此豪情万丈,践行使命担当的党员干部,有如此实干苦干加巧干的勤劳朴实村民,有如此多姿多彩,绚烂夺目的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如画军屯村,叫我怎能不歌唱,叫我无法不抒怀!
[下一篇] 我在九大代表家作客—记者生活札记(十三)
[上一篇] 当阳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