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绿野寻踪:江南毓秀又峰回
绿野寻踪:江南毓秀又峰回
作者:任伟韬


 

一、您好,上饶

 

印象中,上饶给予人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力量。在中学课本中、在电影中,“上饶集中营”让这种精神固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沉淀在脑海中。因距离遥远,我和我周围的同龄人谈起上饶,都会用“革命老区”的印象来刻板,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当年的电影叙事或读书情怀。

我不做标题党,但一定要赋予上饶好称谓。在我眼中,最好就是心里有上饶,口中敬上饶。如果能够双脚踏上这片热土,走一走、看一看,那一定是人生一大快事。可喜的是,河北省采风协会与江西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联合采风。作为会员,曾有过在“去或不去”的念头中徘徊犹豫,一想到会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南等五省会员前往,最终斗胆请缨,参加如此盛会,内心深处冉冉升起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谦虚地说,来上饶之前,我是做了一定的功课。之前,我曾在省厅参加过调研方面的培训。授课老师零散地给我们讲,董厅长曾在上饶担任过政府职务;上饶是避暑的胜地,那里有龟峰、大茅山、婺源等生态旅游涵养区。这些简短的评论,拉近了我去上饶的心情,可也让这片土地更为神奇,让要去的人感到疯狂。会长的一个“好”字,坚定了我的心情;咏华老师在群里呼喊我的名字,让我感到上饶就在我的身边。

中国人的习惯,欲做一件事,先点缀几笔,或者称之为做事缘由。我不想找太多理由。然而,还是想找一个人来确认我的感受。董培升老师说:“幸好历史是可以有许多个版本的,也无妨再多我一个声音。”作为古代进士考中率最多的地区之一,书写上饶的文章比比皆是,多我一个又有何妨。

“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一定会让你大有收获,去吧!”温老师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一切障碍。至于队里请假,作为刑警,我还是局里破天荒以省采风协会出省活动的名义请假,李英健大队长非常仗义,果断地答应了。

精神上受到的鼓励与支持,带给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尽管,在417日,一整天的舟车劳动中,步行、的车、火车、地铁、高铁等一系列带给人身体上的损耗,这些看起来都显得无足轻重。

因为,我想要的答案“被成为”现实,就是那句儿时在心里呼喊了无数次的话:“您好,上饶”。但是这一次,不仅是精神上的文化洗礼,不仅是被定义的精神符号,而是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基础层面去探源,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片土地。

因为是白天,可以领略到高铁从燕山余脉到华北平原、山东丘陵、江苏平原、皖东南丘陵以及长江中下游梅雨时节的一系列过渡和变化。华北平原的浅绿、山东平原的碧绿,苏北平原的辽阔,徽式建筑的别致,长江的雄伟,这一切尽收眼底。

当然,探索不免会产生后怕,这显然是杞人忧天的考虑。我们习惯了定义,新华字典给我们的小学时代以无数次这样的定义。

我们要变“定义”为“探索”,上饶的桃花源有几深?就让这笨拙的双脚去解析答案吧。

我兜了一圈风。

只是想说:上饶,我来也!

无他。

 

二、龟峰石路

 

那是一次冒险之旅,那是一趟净脑之游,那是一条提神之路。我所走过的路很多。谈得上惊险的却为数不多,龟峰实然在其中。也许,对于经常野游的文友而言,这不算什么。在此姑且论为个人感受。

朋友听了我的谈论,笑了;听了我的后怕,笑得弯了腰。同行的文友说,你去黄山看看,比这里要险得多。这让我想起炳吉会长撰写有关黄山一文,称有的人走着上山,被灌醉抬着下山。可见黄山的险峻。远的不说,慕田峪长城、海坨山等,都是极其险绝。我虽没有登临,却看过宣传视频,许多游客都是爬着前行。

说起爬山的险绝,我只在川藏公路318国道上有所体会,高原窄路、悬崖峭壁,旅游大巴像个会动的火柴盒一样,在腾蛇逶迤的峻岭中间穿梭,在冰川林海中行进,危险无处不在、刺激无时不有,令人终身难忘。但那时的光景与现时不同,同行22人,在一个旅游车中。想当然的“怕”,也只是二十多人共同承担起来的怕;短暂的心惊肉跳,也会有车内制氧机的辅佐,更多的“颠簸”又被那辆旅游车所承受。

可是,到了龟峰。我要领略的却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按说,身为高原之子,应当不惧自然的鬼斧神工。平心而论,高原上并无较陡的山貌,多得是低矮平缓的小山丘,骑着马儿都可以上得去。

刚到龟峰景区,我们就被远方一对形似巨龟的山石所吸引,那里是龟峰的主体,两只巨龟相对而望,像是在互相凝视,像是在华山论剑,又像是在巅峰对弈。周遭被一大片绿意盎然的森林所覆盖,给人一种“举头已觉千山绿”的感觉。巨龟安然自得的姿态、厚厚的龟背、纵横交错的纹理,令人陶醉,并增添了很多安全感,也促使大家的瞳孔收缩,由远及近地联想起来。

待大家拍完照准备登山时,才发现我们所到之处并不是山脚下,还有很长的水泥路要走。还好,毛会长担心我们走得太累。未上石路之前那一段水泥路,给我们叫了两辆观光车,一直护送到山石台阶的脚下。观光车在丛林中穿梭,凉风习习,从三面敞开的车身吹到有人身上,大家都不自觉地紧了紧衣袖、拉了拉衣领,任凭道路两旁长出的零星半只的枝叶敲打车座位,那种感觉就跟去林芝地区的南伊沟一模一样。这就是当今旅游景点“麦当劳化”给大家的同一感受。

观光车在一片香枫树林中停了下来。香枫是江南特有的树种,高大粗壮,每一棵单独看都像个矗立着的壮汉。树叶很茂盛,树干因为潮湿的环境被裹上厚厚的绿苔,显得更加黑绿、挺拔,整体形状很像我们老家菜地里放大了几十倍乃至几千倍得绿菜花形状。司机司傅说前面都是石阶的山路了,车上不去了。

我们正式爬龟峰了,要穿过峰脚下坡度较缓的树林。茂密的树林湿润幽深,一些老树周身满布绿苔,枝叶将上空笼罩,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走在其中一点也不感觉累。石阶的山路是用深色的石砖砌成,弯弯曲曲地分布在树林里,山路的边沿上刻着不同笔法书写着的“龟”字。导游在最前边,走得很快,不一会功夫把大部分游客都甩在了后边。我走得很慢,边走边听高枝上的鸟鸣声和山沟中的水滴声。心里不住地感叹安闲自得的环境。每遇一片新的树种,都会驻足寻找介绍树名的卡片。这样,渐渐地落在了最后边。

陪同我们游览龟峰的三清媚小齐老师,不时地提醒后面的同志跟上大队伍。我才努力地往前赶。和大家一起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透心的凉快、欢声笑语;一个人在后边追赶,却感到自身陷入茫茫的原始森林之中了,那些绿叶深处的“黑”总给人一些不安。想到此,我大步流星往上跑,越跑路越亮,逐渐摆脱树林的阴暗,不一会功夫就到了一片光秃秃的石峰顶上了。内心又恢复欢喜。看见李国良老师满头大汗,背着沉重的书包,躬着身体在抓拍美妙的瞬间。

“老师,我来背,您安心拍摄。”我很霸气地抢过他的背包,背上就走。

这是一片开阔地,石阶就亮堂堂地、直溜溜地砌在峰脊上,较陡的一侧被打上了木桩连成的围栏,较高的地方被人工打造成圆形状,就像古代的点将台一样。远远地听到导游的声音,说这是远观龟峰的最佳位置。

的确,从这里看龟峰更加伟岸、更加逼真。峰的主体高大雄奇、悬崖峭壁,大自然刀削斧劈,时间的风,岁月的雨,将崖壁纵向剥蚀,一道道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纹理与龟背的形状如出一辙。那条纹、那颜色,那剥蚀的形态,沧桑,斑驳,老迈,仿佛象征着龟峰的成长年轮、生命印记。龟峰四周分布着碧绿的森林带,层层叠叠、茂密蓊郁,以及他们彼此间的过渡、渗透、浸染,如一条七彩的绸带环绕在周遭。

这时,龟峰石路虽然不是很陡峭,较丛林中那一段,却难走了许多。因为它裸露在阳光中,本来就很滑的石材,被游客的双脚打磨得更光滑,走起来就需要经常用眼角的余光扫一下脚底,以免踩空。加之两侧茂密的森林中,高高的油松树最顶端距离我们脚底尚且还有几米之遥,倘若脚下不慎走空,后果不敢去想。我看着山路两侧光秃秃的样子,就想象若不慎滑倒的情状,一定会像滚皮球那样滚进树丛中,若是单单滚进去倒也好受,这近二百斤的身躯若是跌下去,岂不摔成肉饼。可是,一些优美的情境往往需要人们去涉险,才能欣赏到。事实的确如此,李老师为了拍一张经典龟峰照片,站在峰脊石路上最陡处足足两分钟,不禁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正待我留恋于远观龟峰美景的自拍中时,又落在了后边。你可以想见,一个人独自走山路的感觉。哈哈!多少也有点紧张。

在家乡,爬过最高的山就是海拔不过百米的西坡,坡很缓。因为形似骆驼鞍部,也叫骆驼坡,是村里小孩嬉戏的乐园。但是自从一次骑马从山上摔下来的经历,恐高成了一块心病。导游带着大部队拐过一块巨石,开始要爬砌在龟峰石身上的石路了。导游的脚程真快,我紧追慢赶也没有追上。

真正的龟峰石路才刚刚开始。

还没有爬,我一看见就紧张起来。一紧张,双腿直哆嗦,特别是背着挺重的背包,后背的汗早已经把衣服湿透。看着杨怡、戴老师、齐老师超过我向前走,我故作镇定,屏住呼吸,作擦汗状。待她们走过,才敢吐出真气。众多采风学会的女老师,迈着轻盈的步子在我的头顶经过,甩得我老远,惭愧之情难以言表。此情此景,我岂能示弱,内心萌发出的大男子主义逼迫双腿向前迈步,克服心理障碍。

一脚踩上去,感觉没什么大的反应。放开脚大踏步向前走,不敢看脚底,怕脚底的石板突然活动;不敢看山下远景,害怕晕菜;更不敢去听脚下的声音,害怕那种隆隆作响的音调。可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喜欢什么,它就会赋予什么。同样,你怕什么,老天就会把什么堆到你面前,促使你要么去战胜,要么去投降。石路下面是空的,走起路来,即使你再小心,也会发出一颤一颤的声音,给人以不结实的错觉。

此时的紧张、腿颤,让我的智商瞬间降为零,我又开始胡思乱想,失去判断力,特别是双耳嗡嗡作响,这是什么情况?我的体重比别人重,又背了一个包,走起路来重力加速度更大,万一把石梯踩踏,不就掉下去了吗?

我想起从前曾经做过的噩梦,从高山上掉进万丈深渊,每每这样的梦醒来,都会感觉到手指尖、大腿骨麻木的疼痛。此时,现场直播版的梦境,更我让我不敢向前走。两条腿像是抽了筋一样,需要两只手的配合,并且紧紧地靠着龟峰厚厚的墙壁一点点地向前挪步。速度之慢如蜗牛爬行,蚯蚓蠕动,难看至极。时间一点一滴地在腿缝中过去,就连在后边拍照的李老师也逐渐赶了上来。

“小任,怎么啦?身体不舒服吗?”他看见我走路极不正常的状态,拍了拍我的后背说道。

“老师,我有点恐高。”我用衣袖擦了擦额上的汗珠,实话实说。

“来,把包给我。”李老师从我后背脱下背包,背到自己身上,然后对我说:“走,我在前边带路,咱们一起走,一定能克服。”

我卸了 “货”。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觉得这下应该能赶上大家了吧。可是,没有了背包的压力,我仍然走不快。龟峰的厚重,让我心生敬畏;身体的放轻,让我怕步子太大越过保护栏。说到底,还是恐惧没有彻底消除。

走到龟峰的背面,也是最险要、最奇特的一段路。说它险要,是因为石路铺得很薄,下面就是茫茫林海、万丈深渊,给人极度的恐惧和想象;说它奇特,是因为在这个位置唯一可以看到我们来时相对而视的两只巨石龟此时碰面了、叠影了,龟峰的险峻也展露到极致。不过,我匆匆地欣赏了一下,心理上的“累”远远大于美景带来的愉悦。

走在最后面的齐老师也赶了上来。我心想,这次总不能再落后了吧。我跟在她后面,好几次差点落单了。齐老师有任务,她要保证任何一位会员都不能掉队。所以我拖累着她,只能走一会,就停下来等一等。好不容易,快到最高点了。我的腿颤抖的更厉害了。

此时,我听见傅老师的大嗓门高喊着:“山下还有吗?快上来合影啦?”

紧接着,又有几位老师跟着起哄,大家呼喊着。

他们的喊声震醒了我的双腿。我好像从迷魂汤中醒来一样,面临着最后的百米冲刺,不争气的双腿突然有了灵气。我猛地一拍大腿,内心中喊了一声爆破音:“冲呐!”有一股气流直灌双腿,感觉好像如功夫书上所述,已经打通任督二脉了。一路狂奔到峰顶。想起一句可心的话,人要不向前冲一冲,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自此,心里障碍才最终在牺牲赏风景的情况下得到了克服。

下山的时候,我跟温老师搭伴,悄悄地将上山的经过告诉了她。她努力地避开这些,跟我谈一些上饶美景,从不同角度看龟峰的形态,转移话题。不愧是教师,这招很灵验。我们一边看着龟峰周围的风景,一边拍照留念。所谓站得高望得远,还应该加上一条就是看得清,龟峰风景区“无山不龟,无石不龟”展露无遗。上山时候的艰难石路竟然在下山时变得如此坦荡,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难”被彻底颠覆了。

我们走得很快,把大部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是并没有忽略两旁的景色。远处的山景、林海、石峰迎面而来,如同一帧一帧的画幅,或巍峨参差、花木繁复,或简约辽阔、意境悠远,或山水写意、绿润大气。每到一处,温老师就会给我讲述一番,抓拍几张有特色的照片。此时,也不再恐惧,而是为之振奋、为之惊叹。

人生中,总是观众多于朋友。龟峰的石路,自从它建成那一天起,到今天不知道已经接纳了多少观众,我猜不止数十万吧。走在龟峰的石路上,一直在想,我是否和龟峰成为了朋友。凡是朋友,必是经历了一番寒彻骨的考验,或同经风雨、或智勇较量,感受得越深,情意也会越浓。这次龟峰之行,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江南风光锲入骨髓的精致、沁人心脾的怡然。据悉,龟峰玻璃栈道近期将与游人开放,到那时我一定会再次领略一下龟峰的俊美。

 

三、龟峰竹林

 

万物生长都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又有谁能够改变得了呢?有人说是环境,也有人说是自身。不论哪一端,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我对青竹的热爱。

走进龟峰景区,最吸引我的便是峰脚下那一片可敬、挺拔的竹林。它们的枝干很细,却长得出奇的高,枝叶茂盛成荫,笼罩着山间小路;待游览完龟峰后,我们休憩的地点仍然是那一片竹林。迎接和欢送都是竹林。或许,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青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如苏轼的表兄文与可擅长画墨竹。宋朝的张咏更是留下了“卷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疑寒雨声,春晚不知桃李谢,岁寒非避雪霜深”咏竹诗句;张耒更是直言不讳地写出“自吾居山中,默默无与欢,朝晡谁相对,赖此青琅玕”,表达了对青竹谦虚、有气节、宁折不弯、挺直脊梁的赞美之情。在北方,偶尔会在地暖的地方见到一两棵竹子,不高也不壮,对抗着本不属于它们的严寒环境。可是在江南,竹子连片成林,到处繁衍,是农家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龟峰的竹林,较其他树种,应当说是数量并不占优势。可就那么一片竹林,却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观瞻。这片竹林,一面受着桂花园弋阳腔音乐乐符的滋养,浸润着声腔“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在四五个冰雪严寒的冬季,延伸根须,巩固地下的根基;一面受着神龟石峰的福赐,春天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落竹壳,开始迅猛长高,到了秋冬季节便已成型。特别是在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的地方,青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正常地向高处直长,看上去像是要倒的样子,却又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顽强地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变形却更加奇特。即使迎来狂风呼号的天气,也只是竹叶随风而仆,竹干丝毫没有被撼动。即便到了严寒天气,竹林照样历经风霜、不改尊荣,不会做出可怜的姿态。

文友们三三两两,走到竹林中去,静静地品味竹韵。一阵微风吹过,竹叶摇动,凉凉爽爽,恍恍惚惚,使人想起电影《卧虎藏虎》中竹林决斗的布景。一些刚刚破土而出的竹笋周身挂着清翠的露珠,展示着成长的顽强,可以想象再过几个月的光景,它们将会超过人的高度。老师们终于可以不用皱着眉头,顶着日光了。竹林就是一座天然的凉亭。身在其中,那股透心的凉意便出来了。古有“竹林七贤”的文学精神,说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的情景。今有竹林三十贤,畅游龟峰,以水为酒,欢饮今宵。人生的乐趣,大抵如此。

古代竹林七贤,多是隐居之士,得到绵长。想到此,我不禁感叹,竹林乃是近道之佳途。当大家继续欣赏弋阳腔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中的藤椅上,静坐养神,把追求道的境界完全寄托在竹林上。虽然无法效仿古代隐士长期居住于此,但得静便处且静便,有一刻钟的安静,就修一刻钟的“竹道”。不视不听,于外界毫无牵挂,脑海中冥想着竹林形态体貌的多端变化。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竹林间空旷幽静,竹笋破土的声音都能够听得到;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秀丽茂盛,竹叶也更加碧绿幽深,蝉和鸟在林间鸣叫,那声音寥落而清脆。一声接着一声,大自然的声音即使再大也不会显得喧闹、厌烦。夕阳西下,日落的彩霞昭示着苍茫的远方,空气中焕发着令人沉醉的竹香。人影与竹林达到高度的和谐同一。

我一开始看到这片竹林就心生喜爱之情,到现在,这种喜爱之情已经融入到了自己的身体之中了。

古人、今人或作诗、或作画,撰写竹林。

于我,只能随笔一挥,聊表寄托吧。

 

四、一张办公桌

 

在政府部门工作这么久,若有人问,陪伴最久的东西是什么?也许会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你的同事、茶杯、笔记本电脑、手机,也许你会说是你的爱人的照片。可是,我对此有不同理解,我觉得陪伴最久的是办公桌。那个在你刚刚调到这个部门时它就存在不动物,那个被你朝朝暮暮磨蹭出很多刮痕的旧物品,那个承载着你的体重、书籍、电脑、水杯等各种物件的平面。办公桌对人的忠诚和深刻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为它默默无闻、承受不轻,积年累月留下我们各种印记,传承着我们创造历史的整个过程。所以,我对办公桌印象极为深刻,每到一处,我最关注的就是办公桌,甚至,我会认为,看一个人做了多大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看看他的办公桌,朴素、整洁、单调、实用,也许还不止这些。一张桌子对一个人的情感经常并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很难发掘。

418日下午,河北省采风协会江西采风团到弋阳采风,弋阳县委副书记刘伟明、县委宣传部长汪媛,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的部分老师一路陪同,瞻仰了方志敏纪念馆。纪念馆以历史为主线,演绎再现了方志敏同志革命战斗的一生。馆内保存了方志敏同志生前使用过的大量的物品,包括衣服、手稿等。其中,最最吸引我的注意力的就是那张他曾经用的办公桌。

这张办公桌位于纪念馆中一个极不显眼的位置,可以说是一个犄角旮旯。周围都是分布着亮堂堂的材料做成的展览板,有文字,有图片,讲述方志敏的历史。而只有这个办公桌,也许是因为它的土气,陈旧,在这个庞大的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纪念馆中显得有些不合群。可是,当帅哥导游仅仅是路过捎带着介绍一句“这是方志敏曾经用过的办公桌”时,在众人匆匆忙忙经过后,我在这张办公桌前停留了很久。

我细细地打量着这张普通的、旧时代存在过的桌子。它的形状整体上就像是一组火柴盒粘起来的桌子,方方正正,但构造上还很复杂,不是简单的几块木板的对接。桌板就像一块厚厚的豆腐片,上面用光滑的樟木刨成,四个角垂下来,四个垂直面用的是另外的木板拼接而成。桌身大概是考虑到实用性,左侧里边是个大空间柜子,可存放不少材料书籍,左侧外边镶嵌了两个小木板,看样子能够往上面放点小书、杯子、墨水等用品;右侧只在底部搭了一个木板,中间都是空的,想不出会用来做什么,肯定在当时的条件有大用处。再看桌子脚,右侧有两只是桌身延伸到地面的,左侧的两只脚像是单门做的,脚底的覆盖面较大,承受的重量相应也较大,说明桌身左侧的书柜平时放置的东西较重也较多。整张桌子下来,因为是文物,无法触摸、近距离观赏,根据颜色判断,应当使用了三种木材制成的。

关于这张桌子,导游没有给我提供太多的素材。在继续的参观中,凭借想象和联想,我逐渐发现他是这个纪念馆中最有分量的文物。方志敏纪念馆内陈设有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展厅,分别陈列介绍方志敏烈士参加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建、领导江西农民运动闹革命、创建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狱中斗争的事迹。除了狱中斗争之外,他参加革命的一系列事迹,现在遗留下来的文件资料为数不少、极其珍贵。而这些包含他思想的文件资料都是在办公桌前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讲,这张办公桌也是很伟大的哈!而且,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方志敏当年遗留下来的物品,应该是最好的见证。至于展览馆内,图文并茂的现代展示方法,只是起到一种还原历史人物的作用,还不能达到传承的高度。当导游讲到,方志敏建立根据地后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他实施措施,都要制定很多文件制度,经常在夜晚熬到通宵。这里,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就是办公桌。

因此,在参观方志敏纪念馆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张包含历史硝烟的木桌。

 

五、只有香如故

 

采风团在弋阳县的最后一站是一个农业观光园,挂牌显示“江西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研基地”。可能是去的季节尚早,观光园相对冷清了许多,许多设施大棚空空如也。会员们在欣赏了大屏幕整体介绍后,跟随宣传部长汪媛到了蝴蝶兰栽种示范区。蝴蝶兰,茎短,叶片肉质,常34枚或更多,颜色较多,形状固定,叶面椭圆形,长圆形或镰刀状长圆形,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有时歪斜,具短而宽的鞘。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的低纬度热带海岛,以台湾的台东市蝴蝶兰最著名。

当大家走进蝴蝶兰示范棚的时候,满棚的兰花呈条带状分布,每一片条带培植着不同颜色的蝴蝶兰。放眼望去,百花齐放,争妍斗丽,正是“夏浅春深兰作花,百亩齐栽愿亦奢”。几位女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都尖叫了起来,赶紧跑到花丛中。她们闻着花香,贪婪地吸允着这温暖明净的香蕊,香远益清的粉质;她们分辨着花瓣,认真地欣赏这肩并肩排列着的纹痕;她们品味着花姿,慢慢地挪动步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摆pose是必须的,有的老师模仿着花的姿态拍照留念;询问栽培技术也是必要的,园区工作人员在会员中间来回穿梭,不时地回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花中取景似乎颇费周折,几位爱好摄影的大咖猫着腰站在花蕊前上方,等待着最佳镜头的出现。

我独自在花丛中寻欢。想起了陆游的《咏梅》诗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相比断桥,蝴蝶兰在弋阳已是极尊贵的宾客,受到温室培育的待遇。梅花与蝴蝶兰,一个生长在山郊野地,冷傲孤霜,孑然一身;一个生长在热带海岛,娇羞欲滴,倚重环境。且不论它们的生长条件,单就通过诗词史和栽培技术,留给后人的永远都还是芬芳的香味。花香才是永恒的,正如任贤齐所唱的歌“伊人风度翩翩处处留香月光山中幽幽亮,晚风吹愁如海浪。”

人过留香,世间一切有形的体,在时间的年轮中终将化为乌有,而只有化有形、有相为无形、无相,才能得到永恒。而“香”便是这种无形、无相,佛家世尊造(告)迦叶言“诸佛成道,唯以是一知见,明见自己一心形相性理,即成佛耳”。(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月轮品第三》)“一知见”只是明心见性的一个物质平台,一如我们赏蝴蝶兰,我们看到它的瓣、蕊、片,然而我们不可能走到那里都守着花香花瓣花片,更多的是那种颜色、那股香味。见的目的是为了不见,不见也能体味它的存在。从江西回到河北,蝴蝶兰香也被我带到了河北。所以说嘛,蝴蝶兰花色百种,只有香如故。因而,推广到人世间,不论世间的一切形体以什么姿态存在,形体所化育灵魂的清香却是恒久不变的,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这里原本只是一块荒地,几株蝴蝶兰肆意地在草丛间成长怒放;譬如在园区最为寂寞的时候,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的苍凉;譬如那些青碧的油松,你犹豫的时候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静静地站在那里,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仰视着像你这样的参观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譬如漫天细雨莅临园区,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联想到江南的梅雨时节已经到来了。无论这个来、还是那个去,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如我们内心存放灵魂的空间。

“写得芝兰满幅春,想见温馨澹远人。”我们搞农业科技园区也应该收到这样的效果才好。

 

六、秀美乡村软实力

 

这次采风,秀美乡村建设是一大亮点。到万年县,会员们在在县委宣传部王部长的全程陪同下前往该县珠田乡越溪村、陈营镇社里村、大源镇白云村进行参观。这三个村都是秀美乡村建设的典型。

这是四月最美的日子,翠绿把它一生的情怀奉献给万年这片古老的土地,掩盖它批过鲜红的礼服美丽过的身姿。在静谧的阳光下把春天藏在了乡村的街巷。大家边走边谈,兴味盎然。

江南绿,是一种亲切的称呼,已不再是稀奇,因为到处都是。江南的红色土壤被这绿衣梳妆打扮。天蓝地绿,亚热带植被争鲜斗艳,这是每一个初到这片土地的人们的普遍印象。然而,我们在万年,却看到不一样的“绿”,一种饱含人文情怀的绿意。

走在珠田乡越溪村的大街上,道路两侧草丛成荫,绿树成排,洁白的墙壁上绘制出一幅幅人文图画,讲述村子的历史。有一篇《文墩阁传记》,讲述光绪年间发生水患的故事。为此,乡政府的同志还带我们去现场实地查看了一番,发现一根石柱子。据说是从水里挖出的“定海神针”,能够起到镇压大水兴风作浪的功能。我们绕着恬静朴实的村庄慢慢走,沉下心来欣赏被保护起来的木制结构的老房子,想象着几十年来的沧海桑田。在河边,极为农村大姐在清洗衣物,另一头,一位阿姨在洗菜。农村的河流受污染较轻,当地村民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用水来使用。我们路过一个酒坊,远远地就闻到粮食酿酒的酒香。走近一看,一个古典的木制牌上赫然写着隶书“乡村谷酒坊”,酒如其名,是用自家出产的谷子酿造的。会员们情不自禁地走到酒缸前,拿起塑料瓶就灌酒喝,味道与市场上常喝的酒不一样。说实话,还是粮食酒好喝一点,味醇、地道。大家纷纷走到后院,去参观酿酒的酒坊,许多器皿都说不上名字,感觉上酿酒似乎很简单。酒店店主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一些需要买酒的会员,有道是“径须沽取对君酌”。大家的兴致聚焦在酿酒的话题上,就连路边的枇杷树、柚子树都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到了村边,我们在一幢书写着“云山流恩”大字的银白色牌坊下稍事休息。我看到一棵奇特的梧桐树,树干中间弯曲了一下,形成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平台,人可以爬在上面望向前方,就像是趴在窗户上向外眺望的感觉,使我想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幅名画,于是还在那里拍照留念。

美丽的风景只是表象和载体,该村落最大的软实力就是“家风家训纪念馆”。我们看到,历史上,好的家风能够传承数百年而不凋谢衰败,影响当地的风气,甚至能够改变一个时代。所以,秀美乡村建设软实力就是要通过“人文关怀”的路径,择一突破口,做大做强。珠田乡倾力打造家风家训示范村,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可以说是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在馆内,我们看到象征着历史发展的家谱,诸如《杨氏宗谱》《南阳颜氏宗谱》《侯氏宗谱》等。在墙壁上,则悬挂着不同姓氏的家训,有《韩氏家训》《程氏家训》等。这些家谱家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切中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家事,制定出家训,警戒今人。

在陈营镇社里新农村,黑白相间的新民居首先映入眼帘,那白色调的主墙给人极强的音乐感,楼顶雕刻这几种传统民居中的奇灵怪兽,象征着和谐、祥瑞。宣传栏中显示着旧貌换新颜,新旧对比中,反映出当地党委政府建设秀美乡村的决心和成果。我们还参观了“社里村垃圾分类兑换银行”,里面有一木架上摆放着卫生纸、洗衣液、食用盐等日常用品。村里谁家有塑料瓶、废旧报刊等,就不用乱扔乱放,直接到兑换银行,去兑换需要的用品或者现金就好,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村民。一举两得。

白云村,村如其名。且看田地阡陌,这里有村子的精髓。地头都用削好的青竹连成的篱笆墙,田间远远望去,如同一个个“井田”模样,四四方方,有棱有型。田间小路隔开,三五百米见方,就可以看到一个简易的木制房屋,房顶是用棕榈树树干上如牛毛一般的“丝”编制而成——其材质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蓑衣”,并像鱼鳞一样并排地放在屋顶。村子里修建了柏油路式的小路,搭配上二三层的小洋楼,显得错落有致,干净整洁。路灯也一改都市风光,外形上像极了古代宫廷中的供点油灯用的佛龛。经过改造升级的村边小桥,成为了游人取景留念的绝佳之地。

在参观白云村途中,下起了绵绵细雨。大家在村支书的指引下,匆匆躲进村民家中避雨。当地村民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批“不速之客”,把家中最好的茶叶拿出来给大家品尝。可是,路程尚长,催人早行,大家恋恋不舍地和村民道别。

万年县的秀美乡村建设,经过短短几年,便出现了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然而,奇迹还在继续上演。相信,当地党委政府不断打造特色新平台、加强软实力建设,农民受益的路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七、醉了茅山绿

 

“巍然高峙势旋空,独表银阳岳镇雄。俯瞩烟霞峦岫起,遥看林树画图工。化身崖断三生梦,瀑布泉飞百丈虹。欲作悠悠天外想,白云深处梵王宫。”这是清代诗人程光璧曾作的对大茅山的赞诗。在去往江西的路上,我反复吟诵这首诗,脑海中刻画着大茅山的样子:巍峨的高山连绵起伏、逶迤不绝;树林茂密、杂草丛生,连为一体,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如同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特别是到了傍晚,在烟霞的笼罩下,举目远眺,山峰更加显得高峻挺拔;走在断崖峭壁之间,一瀑清澈的泉水从高天直降,冲击着崖下的青石,溅起无数珍珠般的浪花;走在丛林中,优哉游哉,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历史遗址之中……

真正到了大茅山,那种在车上浮想联翩的印象,更加深入了。

茅山之旅,需要两个小时的徒步行走。用毛会长的说法:“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茅山,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茅山,用自己的呼吸去感受茅山。”采风会员在梧风洞旅游村作短暂逗留。两排高高大大的水杉树将一条柏油路夹在中间,延伸到山中。大概是由于濒临水边、植被繁盛的原因吧,道路显得格外干净清洁,可以说是一尘不染,因湿气比较重,几无灰尘可言。从这里便可看到茅山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一片绿海,且是那种令人迷醉的绿。看着面前挺拔俊俏树影和淡绿养眼的杉叶,就像两列正待检阅的步兵方阵一样,整齐庄重,内心中肃然起敬,长长地呼出了几口气。跃清老师看到后,关心地说道:“小任,你往拉(那)边走。”她要给我照相。我缓步走在水杉中间,明显地感到良好的空气、赏心悦目的风景,原来也可以治疗旅途的疲倦。行走间无意中发现绿树中夹杂着几株杜鹃花,花骨朵红灿灿的样子,使人内心不免一阵激动。有了映山红的衬托,茅山绿更加显得可爱。

我们开始了深入茅山绿中……

穿过一片标有“大茅山药用植物园”字样的森林后,我们便进入大茅山的腹地,一条清澈的河流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河流流速比较慢,没有什么惊涛骇浪,但是可以清晰地听见它的流动声音。跃清老师说“听大自然的声音再大也觉得悦耳动听,若是换了人类的声音或者机械的声音,就会很令人烦躁”。对她的观点,我深信不疑。人类对大自然的亲近和敬畏要远远多于象征着文明车轮的机械工业。在行走的过程中,这条小河始终陪伴着我们。几位女老师跑到溪水边玩耍,他们穿着轻纱一般的衣服,在河边打闹,仿佛回到了童年。看到此情此景,我想起李清照的词《浣溪沙》,做了微改:“小溪闲流春已深。重云未卷影沉沉。倚桥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奇花欲谢恐难禁。”也许是因为茅山的奇花异草比较多,药用价值大,身临其境,在心理作用下,这片绿在药味的作用下更加令人沉醉。

我们行走的路线是一条人工修筑的石路,石路的一侧是用铁索连起来的护栏,另一侧便是茅山森林和草丛。远远看去,那石路好像在茂密树丛中的树洞一样。因为枝叶茂盛和拥挤,整个头顶都是一片绿意。却又不是同一种树,像是个杂牌军,各种植物应有尽有,有深绿卷柏、杨梅、山杜英、山矾、马尾松、杨桐、甜楮、流苏子、马醉木、木荷、栎、光叶菝葜等等。粗略地数一下,大概有几十种。这还只是我们肉眼在狭窄的石路上能够看得到的,整个山岂不是更多?虽然树种很多,除了树叶的颜色外,却很难区分,因为他们带有那种令人沉醉的绿,只有上手掰开树叶仔细地看,花纹、形状才显不同。草木因水而活,因光而壮,而贯穿整个大茅山的小河流,虽然不宽、不深,却是活水,源源不断,成就了这片绿野。

走在林间石路上,看着眼前山青林茂水碧的情形,过去经常念叨的“山峦叠翠”在眼前成为现实,不禁突发感慨。遥想来时路,我看到北方光秃秃的山梁转换为参天大树星罗密布的山脊。江南山水在绿树的映衬下更加美丽动人。此时,我感觉呼吸畅通无阻,吸入的每一口负氧离子都足质足量,经过咽喉、支气管,到达肺部,似有余温。伸手触摸了几下鼻子,感觉那种来之前因为鼻炎造成鼻子严重阻塞和刺痒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片茅山绿治好了我的鼻炎,也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敬畏和亲爱。

在拐过一座没有护栏的狭窄石桥后,我们看到一片棕榈树横向排列在河流的右岸,与河流并排延伸。之前有人给我讲过有关江西棕榈树和海南棕榈树的异同,说这里的棕榈树干上的毛须可用来制作蓑衣。想起两首诗与蓑衣有关,一首是柳宗元的《江雪》,里面有一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里的“蓑”指的就是蓑衣;另一首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里面有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可见,斗笠和蓑衣是同时使用的,而恰恰这两种在上饶都有。这是黄会长告诉我的一句谚语。她说:“广丰斗笠甲路伞,铅山姑娘不用赶。”

人们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其实,一处好的风景,一定是有山又有水,如大茅山有银河瀑布、观音瀑、仙女潭,水流冲击着山石发出的悦耳音调,引得游人驻足陶醉。山水本为一体,山依托水的滋养,水倚靠山的守护。经过豹子滩的时候,不自觉地耸了耸肩。虽然没有看见豹子,看见水中奇石遍布,给人一种武松上景阳冈的感觉,吃了豹子胆了。不敢久留,匆匆而过,经过合欢池、叶雨林,大家被一片清澈碧绿的溪水所吸引。可能是因为还没有到雨季,溪水并不多,岸边裸露着河床下的巨石,形状各异。会员们纷纷走到距离河流最近处拍照留念。从这个角度看,蓝天、绿树、朴石、青草,让流动其间的小溪更有韵味。特别是河流上边有一个大粗麻绳绑起来的浮桥,人走在上边左晃右晃,心惊肉跳,仿佛远处的山也跟着一起移动,不是人醉,而是桥醉了。不过,溪水旁边的那句广告语“绿野寻仙踪,爱上大茅山”有点大煞风景。本来,这里山水植物融为一体,是一种天然的俊美。突然,冒出一副广告语,破坏了风景。

茅山之大,超乎想象。当然空气好,不觉得累。我们走到梧风驿站,就开始三三两两地分开了,尽管有岔道,路线没有变。可是人的脚程有高下,欣赏风景所耗时间有长短,因而错开了距离。我理所当然地垫后。倘若你走错了路线,经过一家客栈的时候,女店主会很热情地告诉你:“上饶来的吧,朝那边走。”前边不远处,隐隐约约地看见两栋白墙黑瓦的房子。虽然还没有走近,但从房子门口半人多高的杂草、玻璃缺损等迹象,可以看出此房屋已经很久没有人住过了。我们沿路看到很多油菜花。这很稀奇,按时令已经过了花开的季节,可是沿途零零散散的野油菜花,吸引了老师们脚步。跃清老师、李老师、戴老师纷纷离开山路,向着草丛走去。他们三人负责接应后面的会员们,保证一个都不能少。此时也被山花所吸引,拿起相机情不自禁地拍摄起来。还时不时地讨论拍摄的效果,李老师酷爱摄影,为了追求一个高质量的景象,他弓着背站在那里很久,只见镜头被慢慢调试,大约过了十多秒,他才缓慢地按下快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拍摄花草,我偷拍他们。

就这样,本来两公里的山路并不陡峭,可以说是平平坦坦,正常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可是,茅山的景色实在太美了,总也看不够,正是“春风十里扬州路,沈香亭北倚阑干”。会员们愣是走了三个多小时才结束行程。而且,我们兜了一圈,竟然不知道,所走的路线是个圆形的,走到终点竟然又是出发的地方。

 

八、陈家坞的“显”与“隐”

 

走在葛仙山下陈家坞的村街上,欧阳宗祠曾有过的年戏的喧闹已无踪影;泥泞难行的村庄道路得到硬化、亮化,并辅之以水沟、水渠的搭配;那些招惹蝇飞虫蠹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街面的整洁度大大提升……

当人们陶醉在“美丽上饶、秀美乡村”的田园风光中时,陈家坞低调沉稳的数百年历史面纱逐渐走进游人的视野。人们发现这里的秀美还不只是田园花海、果园基地。那坐落在村畔的“德传怀玉声著庐陵”的欧阳宗祠里,祠堂正中央一幅官服画像,让这个祠堂变得不普通了。

欧阳修。

对。就是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青少年时代便以闻名全国,在科举制的范畴中,乡试、会试皆中榜首。按照晏殊的说法,若不是主考官有意不取其为状元,打消其傲娇之气,殿试中夺头魁犹如探囊取物。这样一位文学巨子,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代,乘长风破万里浪,何足奇哉!欧阳修留给我们的何止是《醉翁亭记》等散文名篇,还有他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举荐之能,可以说整个宋代文坛被后世所称道者都离不开欧阳修,或成其门生,或受其恩泽,或被其举荐,真可谓是大师中的大师。

他的第十六代子孙迁居于“陈家坞”,成家立业。时间虽过去十六代,三百余年的历史沧桑。人们谈起陈家坞、谈起欧阳宗祠,首先说的还是欧阳修。欧阳的姓氏因为醉翁盛名、庐陵居士的存在而重要。凤栖梧桐,并不是说梧桐的著名,而是说因为有了凤,梧桐才有了生机活力。陈家坞是进入铅山县葛仙山乡的第一个村庄,也是葛仙山乡的东大门。它本是江南普通村庄,因欧阳氏而成为名人后裔故里。数百年中默默隐居于此,虽未青出于蓝,可总算是如颜家大院一般,代代有星火传承,也是万幸。

陈家坞注定不会成为一座普通的山村。它会膨胀,展示人文情怀;会是焦点,引得海内知名;也会冷却,沉淀历史底蕴。最终获得的是发展、蕴藏。

当我第一脚踏上陈家坞的土地时,我就被眼前秀美乡村的景色所吸引。我生活在坝上高原地区,所见所闻更多的是大自然狂风暴雨中粗犷、随性的高原地貌,而入江西乡村这般精致,至少是在经过皖南地区之后才能见到。这次旅程,让我的印象概念中以安徽作为大江南北的重要区分线。

“过去的陈家坞村到处是脏、乱、差,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庄道路泥泞难行,村民休闲娱乐设施基本为零。”尽管陈家坞村支书姚建平这样介绍陈家坞昨天的环境。尽管今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彰显出了“秀美乡村”的成绩,可是隐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仍然是欧阳宗祠,至少这种文化名片效应并没有被改变。过去,陈家坞的历史是被隐藏着的了,欧阳宗祠则是显为人知的。今天的“显”与“隐”的换位,虽然是受到政府政策的主导,但其内在的脉络仍然是浙赣地区厚重的文化蕴藏。

想到此,内心不免一阵忧虑。毕竟,人类改造自然从来没有逃脱双刃剑规律,有建设就一定有破坏。所以,如何在建设中保持传统个性,就是一个重要课题。行走在陈家坞村的历史中,旧有的房屋阴暗潮湿,居住已经很艰难,保护起来需要花费很多资金。可是,秀美乡村建设,又要对原有建筑动大手术,新民居是个普遍尝试。建设的预期与其他地区不免相似,个性就会被覆盖。正如海蓝蓝老师所说:“这是一种纠结的矛盾心理。我去过许多古村镇,破败而阴暗潮湿的老宅里,探出一个苍老的面孔,用着古老的家什,我不知是希望他们走出老宅住进新楼好,还是让他们的子孙仍像他们一样,成为游客参观的被观者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办法总比困难多,自古及今,一箭双雕、一举三得的成功例子很多,只要我们以史为鉴,就能把陈家坞村建设得更好。

 

九、文化飘香溢严田

 

我们走在婺源的街道上,路边的詹天佑大道令人印象深刻,等到在婺源高铁站看詹天佑塑像的时候,内心产生了一阵阵的亲切感。因为詹天佑和张家口有着极大的渊源。作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的雕像永远地竖立在张家口南站的楼前石阶上。因此,张家口和婺源有着共同的文化感情。正如同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纪念馆和董存瑞中学一样,张家口怀来县是他的出生地,承德隆化县是他的牺牲地,怀来县和隆化县亦然。

来到婺源,我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当然是梦中之家,是心灵中的桃花源。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印象深刻,令人怀念。特别是对赋春镇严田进士村的游览,通过严田看婺源,赣东地区文化气息的厚重跃然眼前。经过严田村所在乡镇李书记的一番导游,江南历史脉络的传承、文化的根基令人敬而有加。作为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能够像李书记一样对当地文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精神可歌,志趣可恭。

李书记,中等个,田字脸,短发,身形干练,体态端庄,一副很斯文的眼镜透着睿智的光芒,一身银白色的装束显得颇有精气神。他一路陪着采风团走进街巷,讲述着村子里的故事。

我们绕着进士村边游走。

石桥、古树、街道、民居,所到之处,尽展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似乎每一个地标都是一种文化,都被赋予文化的力量。

在村东,静静地躺着一座很有年代的石桥。迎面看去,没发现桥名,待走过去发现桥的南侧赫然书写着“立德桥”的行书。站在桥上向西看去,能够看到村子的全貌。特别是徽式建筑的屋顶,梁架用料硕大,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桥下渠水清澈,向东流去。东边则是稻田,水流流经经过改造的小沟渠,汇入一块一块的田野中。更远处便是茂林群山。

在一块稻田地边,有一棵神奇的树,叫中华六合树。六棵树兼有黄连木、苦楮、糙叶、朴、樟木等五个树种,共同从千年樟树兜中生发出。六棵具有不同生长特性的树却能够同根生长,其文化蕴意不言自明。随后,我们经过双溪环带、枫井疏烟等古严田八景,穿过四勿桥,正式进入民居。四勿桥是一座木石结构的小桥,下面是潺潺流水,给人一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之感。特别是四勿桥对面的黑白色调的民居,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古老而有韵味。

人群渐渐走进民居的小巷中。两户人家之间的小巷很窄,大约一米的宽度,村庄的安静更让小街巷“闲门似隐居”。小巷的幽深、山野的碧绿和蔚蓝的天空形成一张美丽的画卷,此情此景怎么能不勾起人们对诗意的胃口。抬头往上看,建筑物奇高,大约有三层楼的高度,装饰在民居的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形式多样,栩栩如生。而且,越是这些细节的雕刻,或动物形状,或植物种类,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在指示牌上供游客欣赏。本来洁白古朴的墙壁,经过岁月的打磨,变得颜色暗淡,更给小巷增添几分庄重、敬畏之情。人走在其间,倘若穿一件纯白色或纯红色的衣衫,偶然回眸,不论从何种角度取景,都会找出好的照片。

当地村民的家门口,都贴有家庭户主的名字和家训。内容各不相同,但是道通,诸如“与人为善,明理处事”“勤劳朴实,和睦相处”的家训。这也是上饶地区秀美乡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越往村子中心地带走,古老的民居越多。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宗族多聚于此。村子中朱姓人家很多,如鸿儒馆朱焕圭故居,朱锡珍故居,德福堂朱荣树旧居等。这些旧居基本上保持了古代的风格,室内设置还是那么古朴,除了天窗投进来一片亮光外,其他地方稍显阴暗。我们参观的一家,房屋正中间的墙上赫然悬挂着毛泽东、华国锋的画像,两侧贴着《忍字歌》《百思歌》的传统礼仪。屋顶三四个人高,天窗正对着地面的是排水池,防止将水排泄,同时保持空气畅通,为室内降温。李书记指着墙上一块木板形状的用具为我们介绍。原来是一张挂在墙上的木桌,用的时候轻轻一拉就打开了,不用的时候再合上以节省空间。虽然从美观上来说,房屋比较破旧、阴暗,可是,从科学居住来说,这样的老房子宽大、凉快,住着也是很舒服的。我们参观中,还看到一位大姐正在门口,悠闲地借着门口的亮光切菜做饭,屋内缺失光线太暗了。任何建筑都有其无可弥补的缺陷,传统民居采光普遍不好。

每一条街道,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抓拍的瞬间,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我们一路走下来,所见所闻,总结一下就是感叹、震撼!我们感到自己穿越回到了宋朝,这些街巷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像过节一样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紫阳世家的秩序堂,庄严肃穆,正在举行盛大的家庭聚会。朱熹幼小的身影穿梭其间,达人们正在向他演绎家庭的伦理规范。

李书记走走停停,耐心地等待着大家缓慢的脚步。大家都被眼前村庄里优美的故事所吸引,睁大了眼睛努力地观察者民居的室内室外,仿佛要把这些故事完完整整地还原到现时村民的生活中去。大家流连忘返,不觉夜幕已经降临,高大深邃的老房子更加显得黝黑淡然。直到实在是无法拍摄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村子。

 

十、源头活水伴竹林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走进源头古村,它的古朴、凝绿,仍然没有让我们失兴。一张源头景区导览图完全替代了导游带给我们的乐趣。与其说是在听导游说道,不如说美景早已经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心外无物了。

我们还没有走几步,就听见右侧小山丘脚下发出咕咕的泉流声音。原来还没有细看,小河流就在我们的右脚下十余米的距离,和游览路线平行前进。只是刚进源头古村的时候,随着导游的视线,只顾着左侧的许愿树景点,忘记了脚下草丛中的流水了。许愿树绿叶翠藤,覆盖环绕,上前参拜的人络绎不绝,人挤得密密麻麻,大家都想把美好的愿望留在那一刻。

根据前见,有河流就一定有有亭台,正如诗所说的“岸柳吻池舞绿纱,雕窗饰栋映春葩。”果然没走几步,就看见烟雨亭、吟溪茶亭坐落于前,须穿过河流中高出水面几厘米的方形石柱,才能走到那边。这些亭子虽不及四大名亭的高名,可是周围搭配却很精致。亭前的河流中,约有数十只红色的小鱼,好像悬空而游、无所依托似的,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见到有人走近它们也不躲避。“小河流水哗啦啦”,这些可爱的小鱼,成日里沉浸在悦耳的流水声中。红艳艳的阳光照在河水中,一直照到清澈的水底,那些鱼的影子点点映在水底碧绿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胡老师、韩老师,禁不住美景的诱惑,纷纷跑到河边石台上摄影留念。不曾想,河边的小鱼突然尾巴一扭,游到远处,来去轻快自如,好像是在和她俩开玩笑。

走进源头古村的古民居,古色古香房子给人更多的亲近感。为了发展旅游业,古民居里都做起了小生意,有卖梳子、木雕、镇纸的,也有卖葛根粉、婺源绿茶、黄菊茶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走间,一个卖乌梅的男店主摇着扇子懒洋洋地坐在长椅子上。

“您刚刚读的不是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吗?”

“对呀。朱熹诗句描绘的就是这里呀。”

“奥。这样呐。”我的内心一阵激动,不禁感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呀!

“尝一尝我们的野乌梅,纯天然的。”男店主从一个大的木簸箕中拿出一粒乌梅递到我手中。我放入口中,慢慢地体味乌梅的香甜。看着那一堆野乌梅,确实挺吸引人。这种水果在北方是很少吃到的,常见的都是乌梅干。

本来脚程就慢,张会长他们已经到了前面的竹林内。我不能落后,加快往前赶。

我的方向感不是很强。我看见的一片竹林,其实是小河边、河中央“小岛”上稀稀疏疏的青竹,远远看去给人竹林的感觉。不过,此时流水声更大些。路边,一位老阿姨用铁制的汆壶烧木竹,为大家煮开水。再看水边,几位身着传统汉服服装的女子坐在具有古典气息的写字桌边,桌子上铺着丝绸一类的薄纱,搭配上陶瓷茶具、旁边的竹林、弯折的古树,宛如一幅优美的“林溪赏春图”。

潺潺流水,茂林修竹,古树绕膝,岛在河中央。女子端庄贤素、举止优雅,将茶杯一一排开,分宾主依次为大家斟茶。此情此景,许多老师书性大发,挥墨狂舞,杜老师的草体“三清媚”独占鳌头——当晚落宿后大家纷纷要求杜老师挥墨留念,算是不虚此行。书桌的另一边,早已经摆放好了果盘冷饮,作为中餐前的补给,许多老师兴高采烈地向果盘走去,游览也是一件累事。

由于这地方是个风口,风力较大,显得清冷,不适宜久留。待大家玩兴下降,毛会长催促大家赶快前行,前边还有一处探源书屋,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应天乡试举人吴中源读书、课徒与会文所,书屋居处翠林密蔽,典雅幽静。类于苏州园林,景中有景。

最后,所有参观人员在枕溪亭集合。原路返回。

 

十一、贤哉!三清媚

 

上饶之行早已成为昨天。掐指算来,时间已过去两周。想想还是一个月前,采风协会发布通知,有了上饶之行。人总是很奇怪,蜗居斗室之内,满脑子想的都是纵横千里的景象。看了采风网的介绍,头一回知道上饶有个“三清媚”。

那是不是上饶有个三清山,三清山有个三清媚?

非也,是也。

三清媚不是三清山,神似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因山上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得“道”弥彰。东晋葛洪“结庐练丹”于山,自古享有“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 的盛誉。三清宫位于山北部三清福地南侧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前殿供奉道教三位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禹余天上清境灵宝天尊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显然,三清山是道教静虚笃静,修炼身心之所在。通过进一步做功课,我了解到三清媚缘于一群爱好文学的女子,出于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怀揣着对文字的创作激情,不甘寂寞于文字终于“揭竿”而起的公益文化社会团体。

如果说,三清山修养一股厚重的仙风道骨的道气,那么,三清媚修养的就是一股浩然之气。两者虽不可同日而语,可却都是承载信仰和使命的所在。

我没有亲见所有三清媚的会员,甚至没有见过她们中的多数、少数。可是,三清媚就像是一座江西的地标、上饶的灵气,踏踏实实地存在着、影响着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我通过毛先生、杨叔子、戴老师、小齐老师、黄会长等一批接触过的会员,在七天七世纪的人生穿梭中,不算透彻地、浅显地体悟到了这个团体的人间魅力。

在中国古代,对女士报称“先生”、男士称“子”,视为一种尊敬。在多数人都喊毛会长的时候,我还是想在文章里喊他一声“毛先生”。对杨叔的认识来自于最后一天返回上饶的车上,倘若像韩老师她们早一点离开,就无缘认识了。虽然不知道杨叔的尊姓大名,可他一路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摄影,不辞辛苦。在此称他一声“杨叔子”。

小齐老师在整个上饶之行中也是很辛苦的。第一波六点集合的会员,我没有赶上,看着图片中小齐老师帮忙拎包的情景,想起游龟峰时她总是垫后,心中不禁喊出一声:“贤哉!三清媚女子。”我和韩老师、李老师晚到了半小时。我们仨在上饶火车站地下迷宫绕老绕去,不停地告诉小齐老师我们的位置。可是,到了位置又感觉不对,又重新找,再告诉小齐老师。最后,小齐老师找我们仨,我们仨找出口。我们仨并非有意与小齐老师捉迷藏,还连累大部队等我们。只是初来上饶,心中一睹上饶风采的念想驱使着不老实的双腿一个劲地找寻出站口。这是一个辛苦而愉快的插曲。

戴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守时。在上饶采风的五天中,召开过五次座谈会。不论到了哪个地方,当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敬若上宾。当地县委、乡镇领导都提前到场等候,恰恰是我们学会经常迟到。

我个人迟到两次。

一次是在万年,县委宣传部、文联、作协、三清媚的领导和同志们都是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会场。我们这一边,除了会长和几位年龄较大的老师提前半小时去的。很多老师都是卡着点去。从守时的角度来说,我们并没有迟到。可是,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把礼仪礼节看得等同于我们的生命。

当晚,戴戴老师挨个房间给大家送水果,很辛苦。

另一次是在德兴。我和乔老师迟到了。我走到走廊时,看见戴戴老师正在指引会员参会办公室的位置。看见会议室没有凳子。

这时我听见会长在说:“大家赶紧找凳子坐下来。”

我用余光扫了一下周围,发现右侧靠墙位置有几张凳子。我犹豫了一下,心里想,该坐哪里?大家都比我早来了,我去找凳子,岂不是很没面子?

此时,心中的面子又一次大于脚下的行动。

我又不敢动,假装找凳子的样子,低着头不知所措。

这时,我看见戴戴老师一双小手艰难地拿着两把凳子,一点一点地向我这边移动。心中一股惭愧的血热涌了上来。我赶紧过去接凳子。

“迟到了四分钟。”待我走过她的身边,她悄悄对我说。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她的时间观念真够强的。作为从警校走出来的警察,职业的锤炼,让我谨记时间、纪律观念的重要。可是,当你不守时的时候,总会为此找出千般个理由。会长和德兴市委领导等了我们至少四分钟了。

黄会长给我的印象是和蔼、爱笑,穿着比较素。她和许多三清媚女子一样,给人一种潇洒飘逸、清静无为的风骨形象,周身焕发着绵绵不绝的浩然之气。黄会长总是笑眯眯地配合大家照相,给我们讲解每个地方的山水特点和历史典故。

每到一个景点,我们都看到三清媚会员为我们做向导,搞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大家能够安心领略江南风光,培育创作灵感。

三清媚萌发于民间。在三清媚文学庄园、龟峰写作营、源头古村尚未布什的文学庄,像棵顽强的小草,在春去夏来日子里,生发于上饶最美风景处。

毛会长为我们讲了很多文学会的轶事。

这里是女子的精神家园。家庭、生活带来的烦恼,到这来说。毛会长都会一一倾听,听完后,还要不时开导,劝解。一天下来,她心里有种被掏空的感觉。她是个心胸很广的会长,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精神受困的女性,因为三清媚就是女性的精神家园。

我们过去听说过,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等社会丑陋文化的代名词。可是,在三清媚出现了文二代,这让很多人不禁竖起了大拇指。我相信,如果经过很好的引导和个性的培育,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潮流,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清媚的冲浪弄潮儿,如昨夜漫天抖落的繁星,洒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她们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期待,是这个时代了不起的奇女子。

 

——写于2017年4月25日至4月30日。

 

十二、家训文化馆的仪式感

 

我关注维克多·特纳的作品《仪式过程》是在2009年。本来我看这本书目的是想搞清楚仪式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可是硬着头皮看了一遍后,我的聚焦点始终放不下特纳对仪式的深切关注。他说:“在仪式中我看到了‘众神所做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但是‘工作’的意思仅仅限于一个群体怎样发展出某些方式,来对共同的力量进行引导,并为这种行为赋予道德的意义。”

多年来,我经历了多次重要仪式过程带给头脑和心灵的满足。这次下江南,同样没有失望。万年县珠田乡家风家训文化馆,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田。以至于返回北方很多日子,这种心绪始终迫使自己拿家乡的山水人文与珠田文化馆做一对比。虽然没有得到可以一较高下的答案,至少南北两地的家风家训带我神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土壤。文化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搭建了沟渠古今的平台。

家风家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内容大致包括为人处世、齐家守业两个方面。其深层次则包含了家庭祖上毕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各人的宗族、宗教、教育等世界观思想。古代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家教”为中心。于是,父子、兄弟、夫妇、邻里之间全部人伦准则都有了严肃而又格式化的论述。这也是古人做家训正家风的目的所在。

大概来说,珠田乡家风家训给我更多的仪式感。姑且不论风水上的意义,单就馆内收藏的数十本家谱,足以推定出当地许多家族历史的风采。再看墙上标志的几家家谱内容,一一核对,与古人作家谱内容道同。走进严田进士村,抚摸着老宅的古色沧桑,看着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着的家训格言,这种仪式感的表达更为强烈。最后我们还去了婺源,在源头古村,从当地农民手中买到茶叶,较低的价格中包含着家风家训的延伸。特别是婺源皇菊,味醇色润,我同事喝了赞不绝口。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珠田乡杨氏家训中“此心不亏,终能长久”的话语。做生意,要的也是公平公正,不能因为游客购买就肆意抬高价格。这是珠田乡家风家训的精髓所在。

一拆一建是民生。万年县珠田乡集中力量对危旧“空心房”和“牛皮癣”进行专项整治工作持续发力。秀美乡村建设扬帆起航,家风家训文化建设理当成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十三、酒香不怕巷子深

 

“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早已融入中国民族性、地域性和旺盛生命力的文化之中。如果要寻找它的根源,你还得回到泸州老窖国宝窖池边,以及探听一下清朝时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时沿途饮酒做诗来到泸州,命仆人倒拐拐、走弯弯、穿过长长的酒巷,到营沟头温永盛作坊打酒的故事。

在珠田乡越溪村,采风团走进街巷。迎面飘来阵阵酒香,久久不能退去。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江南潮湿,秸秆发酵散发出的气味。四下寻找,并未发现秸秆。倒是前边一家“乡村谷酒坊”吸引了人流。酒坊很小,设施也很简陋,可是酒味却很浓。文友们欢呼雀跃,像是发现了宝石,好奇地盯着那一罐罐、一瓶瓶已经酿好的谷酒。倒是衣着朴实的女店主人那份淳朴、娴静让人印象深刻。来到后院,酒坊的操作间,一面墙是空的,远远望去是绿油油的稻苗田。正是“浓郁醇香弥四散,农家蒸煮酒坊开”。

除了文化馆,这就是那个村给我的更深印象。在这个假冒伪劣酒横行无阻的时代,人们更愿意去品尝乡村的酒坊。浓浓的乡情,淡淡的酒味,原滋原味的纯粮食酿造。这些都是最好的品牌。曾经听过一堂企业家创业的课程,一位企业家曾说:“在中国,一种产品一旦畅销了,假冒伪劣就会接踵而至。”

而越溪村酒家,酿酒的农民显然没有扩大再生产的意思。他们更注重乡土风情,酿酒就要酿出货真价实的好酒。物美价廉,让同村民买得放心,喝得舒心。中国的企业历来短视,看到蝇头小利就要追逐,看到于己有利就要占有。偏偏有一些良心企业,做群众的腰杆,让品牌深入民心。就如同华为从来不上市,可他的品牌是有目共睹的。

 

十四、柚子上树

 

一直以为,柚子和西瓜一样,长在地上,串条藤结果。万年一行,才最终打破我的固见。那是宣传部王树平部长带我们参观仙人洞。返回时,路过路边一户人家,门前赫然长着一棵粗壮的柚子树。我原以为只是一颗普通的梧桐树——因为视力不好,对树种之间差别不是很注意。可到近前,发现树上金灿灿的柚子,在雨雾弥漫的天气里显得格外闪亮。王部长说那是去年的柚子,经过一冬天,仍然顽强地在树上趴着。他随手拿起农家长长的竹干,捅着树上的柚子,果然几秒钟就有四五个硕大的柚子掉在了地上。我在想拿竹竿就是用来打柚子用的,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打人参果一样,最好地上再有人撑着一个箩筐,柚子安然无恙地掉进去。芳芳姐对柚子爱不释手,端着它走了一路,也不觉得累。她是一位乐天派的“哈哈姐”,柚子成了她拍照片的道具了。最后,还是经不住诱惑,打开吃了一口,发现特别苦。想想也是,经过一冬天的干燥,柚子早已经缩了水,苦的成分增加了。

回到老家。品读史书中,不觉想起万年柚子。其实古诗中对柚子的描述,早已经暗示了柚子就是生长在树上的一种果实,只是平常不大注意忽略了。比如“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该诗就讲到柚子“垂”荒庭。一个“垂”字,写出柚子生长的状态。李白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中吟道:“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把橘柚与梧桐并列。梧桐是参天大树状态,想来柚子树怎么可能与西瓜藤一般大小呢?皇甫冉在《送夔州班使君》中有“万岭岷峨雪,千家橘柚川”的诗句,讲到柚子树在冬天的情景。倘若柚子树和西瓜藤是一般模样,就不会有“柚川”的景象了。“禽巢依橘柚,獭径入兰荪。”齐己在《潇湘二十韵》中说得更为明确。柚子树成了飞禽筑巢的场所,很容易推断出柚子是长在树上而不是长在地上啦。至于王昌龄诗“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大概是去的季节不对,并没有闻到柚子香。

 

十五、陶之遥遥

 

记得那天下的蒙蒙细雨,我们采风团一行来到万年县“天下第一陶”博物馆。不巧的是,赶上博物馆装修,馆内到处堆放着装修材料和用过的废料。二楼以上都封闭了,只剩下一楼陈列馆摆放着数十件展品。可是陈列馆大厅已经充满了木工开刨木材的木屑味,人是不大闻得惯的。

隔着比较模糊的玻璃,我们像是走过场一样,把陈列馆走了一遍。几件尚且标有标签的陶品引起我深深的遐思。

早在两万年前,万年县仙人洞先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手工制陶,仙人洞出土复原的“原始夹砂直口圜底陶罐”。我边走边看,试图从陈列馆中找到这件古陶。脑海中反复出现仙人洞中古代人制陶的画面。

读过一些“陶”方面的书,知道每一件陶品都凝聚了匠人们厚重的情感。可以说,一个制陶遗址,一定会堆积起来面积较大的“小山”。这里堆砌的不是瓷器制作中无用的废泥,而是半成或做的有瑕疵不属精品的陶器。所以你可以想见为何一件精品陶器会这么贵。它可能是制陶人成千上万次尝试才得到的。

还是在那座仙人洞,还是那些制陶的先人们,如愚公移山一般代代相传的先人。无法看清他们的面孔,可是他们的身材、动作依然那么清晰。制陶工艺日渐成熟。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这项技艺,代代传递。一位腰间裹着树叶的妇女把瓷土入水,淘成可用的瓷泥。她将瓷泥分割开,摞成柱状,放入大转盘内。开始旋转转盘,将瓷泥拉成瓷坯。随后,一位中年的长者走过来。他同样是腰间裹着树叶树枝,赤身裸体,周围的人群也是同样打扮。这位长者要根据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因为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另一位妇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并在坯上作画。然后再给画好的瓷坯上釉并在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

每一件陶品都被刻上了岁月的年轮。

夏商周千年,魏晋南北朝。历史在不断演绎着盛世和战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任凭岁月如何折磨世界。隐藏在仙人洞中那些陶品,来自遥遥万年之前的先人,依然安然无恙地睡在石洞的世界里,丝毫不理睬外界的“和”与“争”。现在走进去观察,石洞被侵蚀,潮湿暗淡。如果不是近人的足迹,陶品将继续沉睡在那潮湿的冷石床中,继续成为化石的前身、沉淀。

陶之遥遥,万年辉煌!

幸甚至哉!

 

十六、木屋藏秀

 

万年的木屋很多,尽管每年都在建设新农村,可这些“古董”还是被妥善地保护起来了。为何单提这间木屋?因它周围一片树绿,深色的木屋在树丛中若隐若现。

这间木屋,印象中应该是在大源镇白云村。

从外侧看,亦不完全是木制。那灰不拉几的石砖砌成的石墙,足足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屋顶是木制的,上边铺上了砖瓦。这样的结构,任凭江南梅雨的摔打,丝毫不能伤及筋骨。老人家说,这种石砖烧制费时费事,颜色古朴,经年不变。它砌起屋子,也就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数十个春秋。

走进屋内,令人感受到另一派气息,与屋外对比鲜明。家什几乎全是木头的同类。正中央厚厚的木板将前后厅分开。前厅是会客吃饭之用。正中央贴着财神到的大幅年画,与木门相对。有桌台一个,中间供着香火,两侧放着醋、酱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没有进行细的分类。右侧是一张木桌,盖着一个大铁盆,下面是饭食。后厅是个灶台,泥坯做成,略显陈旧和乌黑。左侧有个小门,再往里便是厕所。因为房子比较高,窗户较小,避免阳光直射,像个阴房,故厕所并不发臭。前厅右侧有扇门,便是卧室了。最是那一帘温柔的木床。宽宽的床面平整秀气,支起的帐篷古典纯白,考究的衣柜久远朴素,青竹作成的木凳乖巧精致,这些构成老人家的全部家当,吃穿住用,简单明朗,就像最原始的生活,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没有人际的复杂多变。可能几十年了,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份淡然。终日蜗居在这间秀气的内屋中,管它春秋与秋冬。

可是,论心情,我大有叶公好龙的心思。观赏、品论均可。真要去住上一年半载,我肯定第一个摆手。木屋虽好,非是久居之所。屋内设施简陋,采光、采暖都不甚方便,还有就是到处漏风,会不会对人的关节有害。加上村周遭的房屋“新贵”。老屋尚能居住几时?

有关木屋的去留和使用,还是留给当地政府吧。

 

十七、玫瑰公园匆匆过

 

那天早晨,绵绵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采风团路过体育公园。

万年县宣传部王部长带着我们到公园散步。他没有带雨伞。不过,他好像习惯这里的天气。像这样子雨天,恐怕不用打伞。我心里这样解释。

“公园的那一边是玫瑰种植园。”王部长手指右前方。

我们顺着他的指向,两个人搭伴,撑起伞走。我带了伞,不过总也不用。我的思维和王部长类似,有大男子主义倾向。

我习惯任凭细雨点缀头发的感觉。有文章说淋雨有利健康,对这句未经过考证的话,我深信不疑。大概是淋了雨容易感冒,感冒就要要打喷嚏,就要喝水,然后促进健康。

忽然,我感觉头顶雨停了。

扭头一看,尘埃姐姐打着伞举到我头顶。

和女士在雨中漫步别有一番滋味。我看到王部长旁边也多了一位打伞的女士。

很快,眼前一片刺眼的红——玫瑰园到了。

雨中玫瑰花更加楚楚动人。此时,乌云嫩嫩的,小雨细细的,城市隐约的,公园也分外闲逸。 沿着轻径,徘徊在这静谧的雨中。忽然,拂面而来的柔风中夹杂着几缕若有若无的幽香。香气粘着鼻膜,直彻肺腑。 清风又起花香再舞,雨伞似有不遮身体的飘摇。那花香如飘忽的柔纱,抑扬的、莹莹的。香味并不浓郁,但足以动人心魄,我不禁寻香觅芬起来。 走进玫瑰花坛,香气愈加浓烈,飘忽悠悠,令人意往神驰。嫩绿的叶间伸展着的玫瑰花,十分惹眼。它们在那碧色嫩叶映衬之下,显得十分雅致。白色的纯洁无瑕,纤尘不染,像鳞玉、像娟帛,还闪闪发光;红色的如锦如缎,如姻如脂,浸过雨,更是分外骄艳媚人,占尽小园风情。我忍不住俯嗅了一下。好香啊!一股玉洁冰彻之感顿袭肺腑,溶贯周身。再深深吸一口,花香清润整个肺隙。那不是贪婪而是一种超乎自然的享受。我醉的更沉了。

公园栽种这么多玫瑰不怕被人采完吗?这是刚刚到此的游客的普遍发问,我心里着急想要答案。大家并没有深究,正如黑格尔所说:“凡是存在的皆是合理的”。

在这个雨季的远游,我和其他具有同样心情的人们守望着一亩玫瑰的美丽,让一段美好的时光在眼眸中静静的流逝。

我们即将离开万年县。

短暂而美好的相聚,很多人是否将来可以再见?我的心亦如这玫瑰,不骄不躁,不悲亦不喜。

 

十八、万年小吃

 

回到河北已过两周,心心念的最多的还是万年的小吃,贡米、窝头、全粮液、桐子饺、红色的菜粥等。此次下江南主业是游览观光,副业就是品尝当地特色。

万年贡米颗粒大,体细长,颗形如梭,米色似玉。用其做饭,质软不腻,味道浓香。据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为皇帝的贡米。当地友人介绍,现在万年贡米普通百姓是吃不到的,量非常少,一旦产出就被运走了。不过,我们餐桌上吃的米质量就非常高。看其形状三粒一寸,粒细体长,光洁透亮;吃在嘴里香糯不腻,誉盖五谷。

板栗烧肉也给我印象极深。虽然我不吃猪肉,单吃板栗。看着那些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猪肉,想象着大厨做饭的过程。用刀在板栗的顶端轻轻的砍一刀,逐一砍后放在沸水中稍煮片刻,捞起即趁热剥去外壳。将炒锅置火加热,倒入肉块,加入酱油,葱姜片,烧至肉块上色后,随即加入汤水淹过肉面,待沸再改用小火烧至肉皮微酥,倒入板栗拌和,继而再用小火烧煮至肉块,板栗熟酥。

桐子饺形似张家口坝上的莜面饺子,又大又扁。据悉是用桐树叶子裹,里面是面粉、香菜(一种红色的菜)。我留意了一下桐树的特殊作用,可做桐油,也是良好的木材。不过,做桐子饺,可能就是一个原因——桐树叶形状就像人的手掌,略成圆形,让人想起擀饺子皮的形状。因此,加上树叶的生物机理,包裹面粉煮熟或蒸熟,味道更加自然香醇,南方有竹筒米饭,想来也是这样的妙用吧。至于那个红色的香菜到底是何物?不甚清楚。面粉和菜和在一起做饭,南北方是通用的。

还有很多小吃。

江西上饶,果然是上上之饶地。景色富饶,人文富饶,小吃也富饶。

 

十九、滕王高阁今何在?

 

距离南昌之行已过两月,那些零星的记忆早已化作风絮,随风而逝。谈见识,我不是滕王阁专家,更不敢妄论;谈经过,还没游完就被漂亮的旅游小姐赶出来,一路浮皮潦草,印象不深。然而,谈谈体会,总还是可以的。游滕王阁,我是带着《滕王阁序》去的,然而时过境迁,我却没有王勃的雅兴。唯一相同的是,唐代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欣然前往,并留下了传世名篇。而我,则是应上饶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之遥,回途中路过滕王阁时顺便看看,充其量就是转转。

结束上饶之行,原计划去上饶集中营再返北京,赶上上饶集中营闭馆,这就给了参观滕王阁的时间。在返回途中,正好要经过南昌,怎能一走了之?滕王阁是一定要去的。我打定主意,辎重再重也得去。行旅途中,上下车,更换车站,带着东西多,难免诸多不便。我还穿着外套和秋衣,混同于车上短衣短裤群中,显得不伦不类。好在一想到梦寐以求的滕王阁就要到眼前了,那股一睹其芳姿的兴奋仍然战胜了疲劳。就这样,我怀着急切的心情,下高铁、走小路,搜地图、问警察,乘公交、左右看。很快,视线穿过几栋垂直冲天的高楼大厦,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若隐若现。我预感到滕王阁就要到了。

远远地,一座古楼被周围豪华的建筑群包围着,显得那么苍凉与悲壮。它的存在,显示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顽强抗衡,一如我的心情,忐忑地徘徊在这座历史名城。滕王阁,这个记载历史的符号,此时显得那么孤单、那么落寞,如果不是政府的政策保护,靠着长江天险的黄金地段,它很快就会被房地产商拆掉了。亦或是另一种情况,正是由于有了滕王阁的盛名,使得这个地段的房地产特别热门,卖价很高、也很集群,于是就形成了对滕王阁的包围态势。或许,选择到滕王阁附近居住的人们,都想领略一下滕王阁“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辽阔胸襟;感受一下“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的王霸气象;品鉴一下滕王阁“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的风景名胜。

今天我们看到的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五十七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高台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新阁的瓦件全部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循南北两道石级即可登临一级高台、二级高台,均系钢筋混凝土筑体。高台四侧有碑文作品,内容为古人之作,书写为今人代笔,设计暗合古代建筑《营造法式》之基本原理。主阁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东面正门有毛泽东书写的不锈钢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真迹。第二层是“人杰”主题,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历代名人,正厅西厅门楣上横挂“俊采星驰”金匾。第三层的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东为“江山入座”、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云”、北为“朝来爽气”,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第四层体现“地灵”主题,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如弋阳龟峰、上饶三清山、井冈山等。第五层内容出自《滕王阁序》,正东为“东引瓯越”、南为“南溟迥深”、西为“西控蛮荆”、北为“北辰高远”,全景陈列了滕王阁规划模型,中厅正中屏壁上复印放大了苏东坡手书的黄铜板制作而成的《滕王阁序》碑。五楼是最佳观赏地点,聚集的人群也最多。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苍茫,波涌水光潋滟,南浦飞云,美景尽收眼底;高楼如林,一派繁荣气象。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第六层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为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

好在,南昌人民还有一个可供他们登临精神境界的滕王阁,尽管今天的滕王阁已非昨天的滕王阁。据记载,历史上滕王阁重建过29次。比较著名的几次重建,光遗址就曾几度迁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滕王阁,除了名称以外,它的亭台楼阁已经不是曾经滕王宴席、王勃赋诗、宫女翩翩、乐师齐管的所在。现在遗留下来多少当年的遗迹,我不曾统计过。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战争和政权更替,都直接冲击着作为历史文化遗迹的古代建筑。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之地,又有哪一个完全是原创呢?很少。大多数我们去旅游的地方以复制品为多。我心中不禁想出一连串问题:我们旅游,到底游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看一看、拍一拍、吃一吃吗?有人说是感受古韵、体会精神;有人说是放松身心、寄情风景;也有人说是增加阅历、陶冶情操。见仁见智,旅游总会给人带来收获和满足。然而,若是能更进一步以当事人的姿态,进入到旅游当中,总览数百年山河变化,放眼古今历史豪杰来来往往、荣辱得失,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得名。据史载“贞观十三年(639年)丙申六月,皇弟元婴封滕王”,食禄滕州(今山东滕州)。李元婴是李渊的二十二子,年长唐高宗李治两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室之人一出生便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对于皇子而言,即使他最终没有机会问鼎皇位,但起码也会是一个王爷。只要他一生没有犯下大错,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很有保障的。正是由于“硬件”条件十分良好,使得许多王爷走上了享乐的道路。作为问鼎皇位最没有优势的皇子,他早就看透了人生,与其走仕途引起皇帝胡思乱想,倒不如寄情山水、怀抱歌舞来的洒脱。再则,他从小就受到了宫廷艺术熏陶,在音乐、舞蹈、绘画上耳濡目染,虽不似有多么高深的造就,但也想使艺术成为他享乐的辅助品。他初到山东封邑时,远离京都,天高皇帝远,这为他实现纵情声色、艺术为伴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于是,他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在当地民愤极大情况下,修建了滕王阁,日日夜夜在其中莺歌燕舞、把酒东风。老百姓积攒起来的民怨越积越高,最后把怒火都烧到了京城。当时,高宗李治在位,皇帝本性忠厚善良,面对这位同龄的叔叔又能奈何?只要他不犯大错,皇家就会保证他后半生衣食无忧。无奈之下,高宗只好将他贬到苏州,先为刺史,后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永徽四年(653年),他又选址赣江之滨,广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云天的楼阁,这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调动是高宗李治对他言行举止的又一次警告,但他依然骄奢放纵,并没把警告放在眼里。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又将李元婴改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他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这就是杜甫诗篇中的阆中滕王阁,那一句“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表达出了阆中滕王阁的雄伟气势。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他在山东滕州所建滕王阁,因他在那一带的名声不佳,很快就泯然众人矣。坍塌了,无人敢提复建。而他在江西的滕王阁,倘若没有王勃的诗文,或许经历了元朝的战火,早已追随山东滕州的步伐,任凭雨打风吹去了。古代著名建筑因为传世名篇而为后人知晓、敬仰,不断修补,得以延绵至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些引起民愤的古代名建筑大多数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西楚霸王项羽一怒之下一把火就烧了骊山阿房宫。

回头想想,我们现在游览的滕王阁,起初却是滕王李元婴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建设起来的名阁。若不是王勃以传世诗文救阁,我们现在或许见不到了这一雄伟辽阔的古建筑群了,代之以枯燥乏味的现代高楼大厦了。顶多地产商宣传时加一句,这里曾经是滕王李元婴府邸的所在,并以此抬高房价。无非如此。然而,滕王所处唐朝初年,皇室宗亲贪腐无顾,实为常态。《旧唐书》介绍高祖李渊二十二子,大多数愚顽不化、欺压官民、黩货无厌,徒有“封册之名”却无“磐石之固”,致皇权旁落。幸有太宗逆取顺守,开创贞观之治,为李氏江山打下了根基。高宗在位期间,多次予以劝诫,都打了水漂。在劝诫书中,高宗列举了滕王六项不合规矩之处,一是“不遵轨辙,逾越典章”,“鸠合散乐,并集府僚,严关夜开”;二是“借狗求置,志从禽之娱,忽黎元之重”;三是“时方农要,屡出畋游,以弹弹人,将为笑乐”;四是“凝寒方甚,以雪埋人”;五是“倡优贱隶,王亲与博戏,极为轻脱”;六是“家人奴仆,侮弄官人”,侮辱地方官的妻妾。高宗因为骨肉至亲,多次贬官,由山东滕州,到苏州、洪州,又到四川,让他改任他乡,以图建树。然而滕王所到之处,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修建楼阁,过起了声色犬马的生活。

倘若没有滕王阁,或许王勃南下探亲,在经过南昌时便不会逗留,后世也就看不到《滕王阁序》了。这也说明,当时的文人墨客登楼作文是为雅兴。王勃驾一叶扁舟,于滚滚江水中缓缓南下,途径得知洪州都督要举办文会的事,早已经按捺不住胸中的才华,或许当天就打好了腹稿。历史没有假如,那些在过去看来是劳民伤财之举,于今却是旅游度假之基。《滕王阁序》中将滕王阁的楼高路阔的地理形势、壮丽广远的山水美景,以最简练的笔法把秋日里良朋满座、吟诗赋诗的场景勾勒了出来,并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文章通篇对偶用典,自然而恰当,典雅而工巧。对于后世历代文人骚客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到滕阁一游,成为一大幸事。

滕王阁因为滕王李元婴而得名,有了母体;又因为王勃的诗文而为天下晓。其在历史上被重修二十多次,还在于历代修建政策的制定者和修建滕王阁的实施者们正确地书写了滕王阁的历史。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楼阁显然被认为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首选,于当今也不例外。楼阁是我国传统建筑,“楼,重房也”;“阁,楼也”。所以楼阁既可以合在一起使用,又可以分开表达。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自唐朝后,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意即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

据《滕王阁序》交代,滕阁踞高丘、临长洲,是在“仙人旧馆”旧址上营建的。滕王被贬到四川后,滕王阁一度被毁。唐人韦悫在《重修滕王阁记》中记载,唐大中三年重修时,在城门之外称滕王巨阁的地方,“按旧阁基址,南北阔八尺,增九丈二尺”。宋元和年间,王仲舒重修滕阁,记载滕王阁距离城门西北一百八十步,与唐人说法一致。陈弘绪在《江城名迹记》中载,宋南渡后,滕王阁被修建在城墙上,“于城上作大堂耳”。元代的两次重修均未改变原址。但是到了明代,因为江岸崩塌,为了加强海防,南昌沿江的城墙内移了三十步,间接地结束了城上建阁的传统。明正统年间及其后,依赣江东岸建阁,新址向南迁移,此后重修或重建在阁址旧有基础上或进或退,将原来在章江门西北一百八十步的滕王阁南移到了章江门与广润门之间了。清朝重修滕王阁时,滕阁仍然在章江门与广润门之间,但距广润门甚远,而接近章江门,说明统治者有意将滕王阁迁回唐代旧址附近。而今天的滕王阁重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据建筑大师梁思成《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而规划设计的。阁址在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的新洲尾,东距唐阁约一百米,东南距清阁阁址三百米远。可以说,今天的滕王阁已非唐阁,也非宋阁,也非清阁了。因为每个时代在进行重新修建时,都渗透了本时代建筑艺术的特征。这也应了中国古代建筑“荡涤必系于天灾,兴废自叶于时数”的命运。

——写于2017年5月20日至6月1日。

[上一篇] 那日曾被鱼啄

[上一篇] 再进鼓山 攀爬神四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