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挹娄遗址寻古记
挹娄遗址寻古记
作者:雁在蓝天


让王寄名有些遗憾的是搞了半生测量工作,不知道自己家乡的水库后山那个叫高丽城的地方竟是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挹娄遗址。


笔架山水库风景区  邑楼遗址就在水库北岸的山上


要说起那处遗址,王寄名还真的有些印象。

1957年,12岁的王寄名从河南的沈丘来到笔架山时,就住在笔架山水库的北岸果树三队,那时就知道水库的北山顶上有个石头磊起来的圈堡叫“高丽城”。小时候,他还和伙伴们去那里边玩。

记得,当年那里的情景是在山头上,四周一大圈用一个人能搬动的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泥土砌成的土墙,里边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地方,中间还有一小圈围栏痕迹,使人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外边的大圈没有门窗痕迹,那时他还小,也没去想过那是个做什么用的地方。

如今半个多世纪又过去了,时光流逝,岁月沧桑。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历史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前些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笔架山水库的“高丽城”旧址就是两千年前的邑楼人穴居的遗址。

与其佐证的是在据此地十几公里远的集贤县滚兔岭还发现了一批邑楼人穴居的遗址和当时邑楼人生活的遗物。

滚兔岭古城遗址位于集贤县福利镇福兴村东南约1公里左右的滚兔岭上。海拔为137米,南去双鸭山市4公里,北至集贤县县城4.5公里。


          集贤县滚兔岭遗址


西北距笔架山水库10多公里,与完达山北麓低山丘陵地区一脉相连。

198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双鸭山市滚兔岭遗址,在该城址出土文物60余件,并命名“滚兔岭文化”。

牛年的春末夏初,我和王寄名先生来到了笔架山水库北山的这座遗址进行了“考察”。

七十多岁的王寄名是笔架山农场的退休职工,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近几年不停地用现代化的视频手段传播家乡的文化。《可爱的家乡笔架山》《难忘的笔架山母校》等作品点击量早就超过了五位数。

近来通过集贤县文物管理部门,查到了笔架山水库有座两千多年前的邑楼遗址,就邀请我一起去看看。

我说那里不就是个山上的大土包嘛,有啥看头。

老王说:“不然,文物这东西,没出土之前,不都是埋在地下的吗?秦始皇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没发掘出土时都是小山包,大土堆。

老王说得有道理,何况水库不远,又是旅游的风景区,权当一次踏青旅游。

如今的笔架山水库早已是佳木斯合江地区东部旅游景区七星垃子脚下的门户景点。夏天水旷天低,烟波浩渺,远山倒影,船游浪涌,垂钓者的悠闲去处。冬日里冰湖如镜,与白雪相映,雪地上或有几行梅花足迹,可知有獐狍野鹿光临。

此地已成了当下人们追求自然生态养生的绝好去处。

资料显示:笔架山水库的地理坐标在东径1305238〞〞---北纬131048北纬4605837"。平均海拔74---79米之间。



             王寄名告诉我眼前就是二千年前的邑楼古堡遗址



我们到山顶上看到那处遗址时,早已被两千多年的时光冲刷得仅剩下依稀轮廓:在山顶柞树榛材棵子掩映下,一层厚厚的朽烂的树叶下边,露出一圈突出的用脸盆大小的石块和砂土混垒起来的圈堡。我们围着圈堡转了一圈,拍了些照片和录相。

老王还专门拍了几段录相,准备回去做成快手视频。

为了这次“考察”,老王专门准备了测量用的皮尺和挖掘用的刀铲。我们踏着松软的树叶 ,围着土堡开始用带来的米尺进行测量。

 土堡底部周长120米 。北坡从底到上顶的斜高是9米。上边墙宽253米。西坡从底到上顶的斜高10---105米,上口直径23米,上口一圈墙四周都有盛开的丁香。


             我们在用皮尺测量土堡底部的周长


看着长满荒草和几株柞树的浅坑,老王提出了疑问:

当年那些邑楼人,在这样高的山上修建土堡,他们的生活用水是怎样解决的?

眼前的水库虽然浩渺,但是这是二千多年后才修建的。当时哪有水库?能是邑楼人用下边的哈达密河水生活。山下确实有条小河叫哈达密河。是从七星垃子流过来的。莫非哈达密就是邑楼人的语言?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疑问2:你看顶边上的这些丁香树,是这样的有规则和顺序?能是两千多年前的邑楼人栽的吗?要是那样的话,他们就很会生活了,不过从资料上看,邑楼人那时还是很蛮荒的。

也就养个猪禽之类的做为生存食物,哪有闲情逸致去养花种草,再说了那时的丁香也不能活到现在二千多年了。

王寄名在研究身边的丁香花是不是二千年前的邑楼人栽的

老王说得也有道理。

资料显示:邑楼人当年确实是中国东北荒漠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其中肃慎一系,从西汉到三国时期这一种族在历史上被称为挹娄。挹娄族称呼在秦代就已存在,位于东北强国扶余东部,靠近大海,南面与另一个少数民族北沃沮相接。挹娄面积极大,向北不知到何处,史料没有记载。

挹娄人身材威猛,高大有力气,初期的各个部落互不统属,散在四处,力量弱小,而且经济不发达。他们生活在山林之间,生存能力极强,晚上就睡在山洞里,就是我们说的穴居,基本上相当于原始社会。

三国时代的挹娄人:乘船打劫,尤其擅长毒技

猪肉是挹娄人的日常美食,猪皮剥下来还要制成衣服穿,他们喜欢将猪油抹遍全身,抹得以厚为最佳,用以抵挡寒冷,敢情猪是挹娄人的图腾崇拜呀!

天一热,挹娄人便顾不了那么多了,都脱得赤条条的,要不就找一块布盖住下体即可。

对于保洁,挹娄人更是缺少卫生概念,竟然将公共厕所建在生活地带正中心,大家围厕而居。

挹娄人擅长用长达四尺的重弓,爆发力很强,箭头竟然是用青石做的,即石簇。挹娄人因为生存的需要,从小就要学习射箭,人人皆兵,这与富有军事传统的欧洲斯巴达城邦倒相似。

两千年前的邑楼人离我们遥远而神密,让后人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猜测和想象。

眼前的几块大石头,我们分析是当时的邑楼人摆祭祀供品用的。


猜测之一:


山下的水库那里也许两千年前就是很多邑楼人群居的地方,也许,当年的邑楼人在山下穴居,首领居住在山顶上的圈堡里,食用水等物品由下边的属下背上山来。

只是被后来的修建水库被夷为平地,就象三峡水库一样,再过千百年,谁又能知道库底下有好几千年的古城。

猜测之二:以水库邑楼遗址为中心方圆五公里的周围还有庆丰村,笔架山高中,丰乐镇等地都发现有几十处古城遗址。可以推测这个地区就是邑楼人当年群居之地。另外,本地周围的很多村屯的最早名称也都带有原始的味道:水库邑楼遗址周边就有一部落二部落,直至六部落。

有人说“部落”一词是伪满州时日本人留下的。其实不对:查中国典籍,部落一词是:是汉语词语,拼音是bù luò,意思是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汉书·鲍宣传》:“凡民有七亡……部落鼓鸣,男女遮迣,六亡也。”

也许两千年前,这里就是邑楼人的部落中心,只是日本人来修建水库后,才淹没了一些遗址,就象现在修建三峡大坝一样,不也是使很多古县城掩淹到水下,成为后人的古迹了吗?

历史就是由很多也许组成。就是揭开的历史,也是由许多的也许组成。

这样的推理也不是没有道理。

猜测到这些,我们突发奇想:水库旅游景区如果能把这处“邑楼遗址”开发利用起来,做为一个文物景点,不仅能增加本地的文物景观,更能保存下一段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再有条件进行一下地下挖掘,没准会有什么石簇弓弩的出现。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发生在偶然之间。


            上山前,我们在笔架山水库管理站留影左为王寄名


本文撰稿:郝连成   图片摄影:  王寄名  郝连成

2021年519日于黑龙江省笔架山农场

[下一篇] 蟠龙湖之蝶变

[上一篇] ​明正德重修赞皇县陈村观音堂碑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