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理论 > 写作教学仿若导游
写作教学仿若导游
作者:马永欢

高一年级语文课(上册)中的第一单元的《写作》,我置身期间,在写作教学的分分秒秒中,我仿若一个导游,导引学生在《写作》课中漫游,领略绿水青山。

口头作文,就是用“说”的方式“作文”,说给别人听。这是教材里关于“口头作文”的界定,有了界定,还需要证明,于是我依据教材顺势而为,解读“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村镇)”。解读这一口头作文示例,或让学生想象阅读,是必须的也是精彩纷呈的,然而,仅此还不够,还需让学生的思绪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走向永平优美的社区,如老街社区。老街社区经过了棚户区改造后,焕然一新,美轮美奂,时代的风貌一一呈现。

当然,要让学生完成这次口头作文,首先,要交代口头作文应注意的事项:第一,不管多长的文,都要一段段地表达;任何一个段落,都要一句一句地连缀。第二,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语言如果能够再生动、形象,就更好。其次,进行一次社区参观,参观优美的环境。参观属于个人课外参观。最后,在课堂上交流口头作文。我的这一激情构想,无不动人心魄,但要成为现实,关键的一步是学生个体能否自觉参观?如果在参观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问题谁来承担?所以,我暂时只好想象。在课堂上大胆的想象,在想象中成为学生的导游。这也不奇怪,文学需要大胆的想象。

“段落仿写”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认识“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关系”。 结合课文中的示例,以及学生的作文,讲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关系之要点:各有各的功用,有时需要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做到详略得当,点面结合,更好地为表意服务。要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不仅要引领学生多读课文,而且要多练,多次作文,在作文中实践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之关系。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仿写、原创,才会游刃有余地驾驭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有机结合。

在运用这一文学理论中,要依据文学体裁,如议论文,叙述的事例,主要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叙述论据,既要细致深入,又要各有侧重。如果写的都是概括事例,就会显得不深入;如果写的都是具体事例,那么篇幅又有限,不能更加全面。所以,处理好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我都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来吧。

在“自我介绍”教学中,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一一介绍,这是口语交际的训练。学生在自我介绍中,五彩缤纷,长长短短,心里障碍凸显,口齿不清,姿态各异,态度并非从从容容。我仿若现代版的神医扁鹊,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仔细诊断,提出训练的要点:克服语言交际的心里障碍;口齿清楚,发音准确,仪态大方,表述流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恰当的方式;准备充分,态度从容,能恰如其分地表明自己的愿望和能力。从感性到理论,再从理论到课文的实例,再进行模仿训练,这一系列的过程,我仿佛一个导游,在气氛热烈中引领学生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在学习、生活、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人要走向事业的成功,需要自我介绍,需要向他人自荐,犹如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展销,只有展示,才能促销,如果像一个没有展示的地瓜,没有出土的地瓜,将腐烂在土里,人们不可能品尝到甜美的地瓜。在文学界,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为什么?就是为了深入而广泛地展示作家的作品;为什么要搞作家的著作出版发行发布会?就是广而告之,传播文化。所以,通过“自我介绍”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介绍”的意识,走“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之路,一路行吟,不断高歌,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在“即席发言”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案例:

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生动地记述了一次起决定性作用的即兴发言。陈胜在揭竿而起决定武装反抗暴秦的统治时,面临着如何说服众人跟他一起反抗的问题。他对囚徒们说:“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戌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寥寥几句话就陈明利害关系。可以说,这番即席讲话对成功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了重要作用。

这个典型的案例,学生阅读后仿佛没有触动灵魂,这一点也不奇怪,我眼前的学生是不喜欢读书的,我只好耐心地点评。这个即席发言,是振聋发聩的,是一次成功的即席发言,穿越千年而不衰,令后人启示:发言与听众发生共鸣,犹如惊涛拍岸,如画似歌。即席发言与听众发生共鸣,是即席发言成功的关键,如果没有这一关键,即席发言是做无用功的,是无效的。陈胜的成功,在于严密的逻辑表达,所有人的出路无非两条:“生”与“死”。死,哪一个愿意?即使死,也要死得其所,光明磊落。因而,应选择“死即举大名耳”,壮怀激烈,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的一番慷慨陈词,有理有据,滴水不漏,激情如焚,将发自内心的语言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中国历史上闪耀的一页。

即席发言的魅力,可见一斑。“一言而兴邦”,这是从家国角度而言。如果从工作、生活而言,也不可小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真诚的赞美或好话,仿佛阳光使人全身温暖,若是一句伤害对方的话,往往令别人的自尊受创,甚至不会痊愈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些都说明了“即席发言”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即席发言的魅力,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课外,人生漫长的路上。

有些人,只会纸上谈兵,只会要求别人要良言一句三冬暖,而一旦自己不顺心的时候,却对别人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是官或是民,在我的五十三年的人生岁月中都耳闻目睹,不胜枚举;而有些人,不仅纸上谈兵,而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顺心的时候或是不顺心的时候,都良言一句三春暖,不会恶语伤人,更不会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官或民。学校是言语文明之所,领导,教职工应是言语文明的旗帜,在这面光辉的旗帜辉映下,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学会文明言语,做文明学生。言语文明的教育,仿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因此,我不仅在语文课堂上尽职尽力传播文明言语,而且在课外,在大千世界中,在人群网络中,在人际交往中,自觉体现文明言语,自觉体现“即席发言”的魅力。

然而,要做到自觉体现“即席发言”的魅力,也不那么容易,因为说话是一门艺术,而即席发言更是一门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常事,是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和桥梁。不仅如此,即席发言的魅力呈现说话者的人格魅力、素质修养、才情智慧,气质风度、良好形象。

那么,如何铸就自己的即席发言的魅力?

坚持即席发言的原则。即席发言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下事先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没有准备的临时发挥,不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是要求说话人出口成章,表达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并且让听者能够接受。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有价值的观点,俗话说,话多不甜,那么如何做到甜言蜜语?就是有趣地表达自己有价值的观点。表达,不是单相思的表达,口若悬河,却令人心烦或想睡觉,而是令人赏心悦目,看着你说,听着你说,心里感觉舒服。要做到这样的境界,就要做到第二点,让听者能够接受,而且是自觉自愿的接受,而不是强迫的接受。

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坚持即席发言的基本原则。原则一,话由旨遣,态度明朗。即席发言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是主题,是整个表达的依据,因此,主题统率着层次、段落、语句、词汇。正因如此,即席发言时要迅速寻觅触媒,临场引发,及时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表面自己的态度。在课堂上训练即席发言,不仅在即席发言专题中训练,而且在非专题中也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即席发言要抓住主题,表面态度。不仅如此,还有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实践这一原则。原则二,话由条理,纲举目张。即席发言要注意说话的逻辑关系、内容层次。犹如一棵树有枝有干,先说枝后说干,还是先说干后说枝,根据主题确定先后顺序。即席发言只有注意这一逻辑关系,听者就会明白,这就是顺理成章,如同溪流,有自己的流向。原则三,话贵情真,得体适度。“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情到深处,听者感动,铭记于心,这就是即席发言的真情魅力。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基本的真情原则,培养学生的真情表达。这一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克服即席发言中的空谈现象,话说抽象概念现象,滥情现象,过犹不及现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在复杂语境中,比如空谈,比如话说抽象概念,比如滥情成灾,让人心烦意乱,摸不着北,失去价值判断,人云亦云。当然,在实施这一原则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有发自内心的真情,以真情感染学生,以真情引导学生,而且在课内外,教师的真情应依然,不能判若两人。为人师表,首先在言语上要表露真情,然后才能够引领学生认识真情在即席发言中的重要作用。

有了坚持即席发言的原则外,还要注意即席发言的技巧。即席发言的环境有熟悉有陌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即席发言可能游刃有余,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即席发言可能如临大敌,语无伦次,因此要注意即席发言的技巧。比如,发言前,学会倾听;开场白,引发共鸣,导入主题;发言中,定主题,选材料,巧安排,递真情。技巧,并非笼统,抽象而不分类,而是可以分类的,分为提炼主题的技巧,精选材料技巧,怎样巧安排,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提炼主题的技巧?从某一个场景,情不自禁地想到,或从别人的表述过程中找到,或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如何精选材料?摘取法,比如记得某人说过,比如曾在某杂志上见过。但是要注意,在摘取的只言片语中一定要与主题相关;或生活截取法,生活如同万花筒,精彩纷呈,只要你倾情生活,热爱生活,无论在何时何地你与人交往,都有谈资,都有交流的话题,都有即席发言的生活色彩。怎样巧安排?并列式,或总分式,或递进式。如何表达情感?定基调,引导思维定向,张弛有度,前后照应,或不掩饰、不回避,得体适度,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抵达感情融合,思想共鸣,认识一致。

在即席发言的最后,能够精彩绝伦就更好,如果不能就以礼作结。


作者简介:马永欢,男,供职永平职中,教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东方散文》《回族文学》等多家刊物微刊专栏签约作家,《永平回族》主编。作品在《散文百家》《北极光》等报刊上发表,出版9部著作。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荣获大理州2013年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等多项奖项。参加第八届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踏雪寻梅》首发式在《东方散文》遵义笔会举行,奔流文学院第七期作家研修班学员。文学成就载入《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永平记忆》等5部著作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上一篇] 将新时代入诗

[上一篇]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