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各位大师、田英女士:
大家上午好!
《寻蝶》作为一部融合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小说,是作者田英多年苦心琢磨、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其意义与作用跨越了历史认知、文学审美、社会反思等多个维度,它既连接着过去与当下,也承载着对人性与文明的深度探索。下面,我谈谈阅读这部小说后的四点感悟。
一、从“故纸堆”里搜寻创作主题是“采风”的重要形式
2014年,我在散文写作、阅读中发现,一些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只顾大量写作,不考虑作品质量,以至于作品不接地气、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我觉得应该扭转一下这个文风。于是,除了我撰文呼吁之外,我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采风社团——河北省采风学会,并把这个学会的宗旨定位”行走天下,写写画画”。在我们学会的2000多名会员里,田英女士是一位佼佼者,她写了很多小说,在我们学会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成立保定工委的时候,聘她担任了省采风学会保定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宇文宏教授为顾问)前几年,田英告诉我说她正在构思一部历史小说(当时未定书名,就是现在的《寻蝶》),并问我这本书算不算采风作品。我当是正在研究采风理论,对什么是采风、采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不太明了,所以没有给予她肯定的回答。现在,我读了她这部小说后对“采风”这个概念忽然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采风”这个词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采风”就是我们常说的到外面走走看看之类的活动;广义的“采风”不仅包括看现在,也包括看过去,也就是看历史,从历史资料中去挖掘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田英就是这样,她在历史文献的搜寻中受到了启发,发现了《寻蝶》的素材并创作了这部小说。可以说,田英这部《寻蝶》的问世,为我们对“采风”这个概念的理解、内涵的丰富做了贡献,提供了又一个佐证,也为我们采风学会的会员解决创作主题困扰、探寻创作主题打开了思路,发挥了引领作用。作家、艺术家看现在,是采风;看未来,是采风;看过去,也是采风。这是我阅读《寻蝶》受到的第一点启发。
二、把“故纸堆”中故事普及给大众是作家的重要责任
《寻蝶》涉及中山国的历史、保定的历史。保定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中山国空间上虽然与我们近在咫尺,但时间上相隔甚远,关于它的一些历史典籍遗留不多,并且有的史书语言晦涩、叙事简略或专业性过强,难以被大众广泛接受。《寻蝶》以小说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情节、具象的场景(如市集喧闹、战争细节、厅堂上的辩论等)和细腻的人物行为,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可体验” 的故事,以文学的叙事逻辑重构历史,让 “冰冷的史实” 变得鲜活可感;通过生活化的细节(如饮食、服饰、礼仪)自然呈现,使读者在 “读故事”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从而为普及历史知识发挥重要作用。向社会普及历史知识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是广大作家的责任,田英尽到了这份责任,并且做得很好。这是我阅读《寻蝶》的第二点感受。
三、选取典型人物、深度雕刻是撰写历史小说成功的关键
当前历史小说、影视剧较多,但多聚焦帝王将相、重大事件,人物多为“符号化” 记载(如 “忠”“奸”“勇”),与普通百姓的审美趋向有一定差距。《寻蝶》这部小说属于保定人写保定,作者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为大背景,以著名武术家平敬义这个“小人物” 为切口,通过个体命运的起伏折射时代洪流,让历史叙事更具烟火气;同时,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私人情感刻画,还原人物的复杂性,重塑历史人物的 “人性维度”,让 “宏大历史” 落地为 “个体记忆”,使作品更贴近读者,让读者与古人产生共鸣。不贪大求全,只要典型、具体才能把古人写活,把古事写出新意,这是我阅读《寻蝶》的第三点感受。
四、促进文化传承是创作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重要目的
我觉得包括历史题材的小说在内所有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是娱乐的载体,更应当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应当通过故事将历史中的文化基因(价值观、习俗、精神内核)、正能量传递给当代人,引发当代人的思考,引导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寻蝶》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自始至终一直在传递着一种精神内核,那就是“正义”“坚韧”“家国情怀” 等,它以文学的温度消解了历史的冰冷,以虚构的自由弥补了历史记载的局限,最终让历史从 “被铭记的过去” 变成 “可感知的现在”,使读者在故事中理解历史、反思当下、传承文明。
以上是我阅读《寻蝶》后的四点感悟,请大家批评。
[下一篇] 在长篇小说《寻蝶》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