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为画家葛岩法题诗》—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九十九
《为画家葛岩法题诗》—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九十九
作者:雁在蓝天

题记:

晚上去看葛老师的还有程增生先生和园林艺术家郭军先生及夫人,我在那里表态,要写一篇感受台州看大师葛大师的画梅的文章,要从生活的角度朴素的定位写出葛老师,临走,葛老师在送我他的画集上签字:郝连成先生正之。

我则为葛老师作了首嵌名诗:

葛绕藤缠何须分,

岩畔一树梅正新

法效自然灵气在

信笔传神贯古今。

解读点评《为画家葛岩法题诗》

    这段文字与嵌名诗结合,既藏着与友人相聚的真挚情谊,又以诗为媒精准勾勒出画家葛岩法的艺术特质,是“记事”与“题赠”的巧妙融合,质朴中见用心。

1. 前序记事:以“生活化细节”立住人物,满是烟火温情

前半段并非刻意为文,而是像随手记下的相聚片段:“晚上去看葛老师”“程增生先生”“郭军先生及夫人”的名单,是真实的友人聚会场景;“表态要写感受文章”“从生活角度朴素定位”,直白说出创作想法,没有虚饰;尤其“葛老师在画集上签字:郝连成先生正之”,一个“正之”尽显画家的谦逊,也让两人之间的尊重与熟稔跃然纸上。整段文字像老友间的闲聊记录,用“看画、表态、赠书、签字”的日常细节,让葛岩法“大师”的身份多了烟火气,为后文题诗的“朴素定位”埋下伏笔。

2. 嵌名诗巧思:藏名于景、融艺于诗,句句扣住“画梅”与“人格”

这首嵌名诗将“葛岩法”三字藏于每句首字,既见文字巧思,又句句贴合画家身份与艺术追求,精准又贴切:

- 首句“葛绕藤缠何须分”:以“葛藤缠绕”的自然意象开篇,既嵌“葛”字,又暗合画家“法效自然”的艺术底色——如同藤蔓与植物共生,艺术与生活本就无需割裂,呼应了前文“从生活角度朴素定位”的想法;

- 次句“岩畔一树梅正新”:嵌“岩”字,直接关联“葛老师画梅”的核心题材。“岩畔梅花”是经典的文人意象,“正新”二字既写梅花初绽的鲜活,又暗含葛老师画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不囿于传统、有自己鲜活风格;

- 三句“法效自然灵气在”:嵌“法”字,直击画家艺术理念。“法效自然”是中国传统书画的核心追求,“灵气在”则点出葛岩法的画不止“仿自然”,更能捕捉自然的神韵,让作品有了生命力,回应了前序中“大师”的艺术水准;

- 末句“信笔传神贯古今”:收束全诗,既写葛岩法创作时“信笔”的从容——非刻意雕琢,却能“传神”;又以“贯古今”拔高意境,暗赞其画梅既承继了古今画梅大师的精髓,又有自己的突破,配得上“大师”之名。

3. 整体呼应:“文”与“诗”互为表里,质朴中见深意

前序说“要从生活的角度朴素定位写出葛老师”,嵌名诗便没有用“笔落惊风雨”之类的夸张辞藻,而是以“葛藤、岩梅”等自然意象入诗,以“法效自然、信笔传神”写其艺术;前序提“葛大师的画梅”,诗中便紧扣“岩畔梅花”展开,让“记事”的“实”与“题诗”的“巧”完美契合。无论是文字记录的相聚细节,还是诗句里的艺术描摹,都透着对友人的真诚认可,没有虚浮的吹捧,只有“朴素定位”的真心,恰如葛岩法画梅的“灵气”与“传神”。

[下一篇] 《感慨》—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九十八

[上一篇] 《禅意对联》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百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