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张立宽:难忘的校园 永远的记忆
张立宽:难忘的校园 永远的记忆
作者:能源矿业张立宽

7月一天的午后,我刚从新疆出差归来倒时差,母校大名中学校长、师弟赵彦林来电,请我为校庆80周年纪念文集《海棠依旧》作序。我颇感惊讶,自忖不够资格——写序需名家担当,母校80年英才辈出,我实难胜任,便极力推辞。

 赵校长于我诸多赞誉,尤其提及我1986年入学,恰处校史中段,承前启后最为合宜。如此,我不好再推,于是应下。既受信任,自当尽力。

 我向来重诺,知写序需先通读文集。王振廷同志随后发来链接,连日来,无论途中、间隙,我总抽空浏览,记下心得,为作序积累素材。

比较早的两篇文章是老校长白士义、杨章玉先生写的,他们应该说都是我的前辈、父辈。我是1986年入校,我入学时白校长主持工作,他在文章中回忆了位于铺上镇石家庄的校办农场,在那个特殊困难时期为解决学校教职工吃饭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我非常有同感,我入校时家乡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们农村孩子到学校读书都是自带三天咸菜干粮,后三天才在学校食堂换饭票打饭吃,当然也吃不好。

杨校长是1987年通过公开竞聘到校任校长、书记的。当时不论学校还是县城都比较乱,杨校长就任后大刀阔斧、大力整顿,效果明显。1988年高考母校获邯郸地区第二名、甩掉全区倒数第一的帽子,198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运动传统校,杨校长功不可没。那几年正是我在校读书的几年,杨校长在文章中讲述的当时大名一中情况,确实让我感同身受。直到我从河北师大毕业,杨校长还在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有一篇文章是张华楷师兄写的,他深情回忆在大名一中读书的美好时光。华楷师兄跟我是双重校友:他是1979年插班高三,1980年参加高考考入河北师大中文系,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我是1989年考入河北师大中文系,我入校后还特意到他住的单身宿舍去看他,他虽然没教过我,但也是我老师,可以说亦师亦友吧。他后来任河北法制报副总编,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从事新闻工作,从这个角度讲我是一直循着华楷兄的足迹前进的。

李永寿老学长有4篇文章发表公众号上,以《我永远的大名中学》为主题,回忆了母校的人和事、校园的一草一木、校舍礼堂等等,感人至深。特别是他的书法写的非常好,刚劲有力,确实不一般。

李爱清老师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她在文章中写到, 1986年从邯郸师专毕业分配到学校任体育老师,而我是1986年9月份入学。当时学校把课间操看得非常重,每到第二节课下课以后大家都跑步去做第六套广播体操,我们依稀记得操场国旗旗杆旁边高高的站台上,有一位长得非常清秀、身材高挑的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做操,做的特别标准、特别优雅,当时并不知道老师的名字,现在才知道原来是李老师。

李金田学长也是老师,他是1946年出生的,对我们来说也是父辈。他也写了好几篇文章,看了他的简历,知道他后来大多数时间从事矿业工作,这跟我后来从事的矿业工作非常密切。同时,我们还是大名县作协群群友,经常互动交流,改天一定要当面聆教。

最近一篇“故园记忆”的文章是郑立山师弟的,他是1979年生人,他读书应该是在1990年代。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在申西堂老师的支持下与同学们创办了启明星文学社,还办了一个油印的文学月刊,叫做《心韵》,名字都很好很有启示意义,在当时来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我办过刊,深知办刊非常不易,刊物对提升文学素养作用很大,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办刊物着实让人非常佩服。

除这些回忆类文章之外,《海棠依旧》还收录了92年以来多个版本校志上面的其他文章,林林总总,集之大成。

当然,《海棠依旧》叙述的只是母校80年间诸多人、事和物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个中的意义和价值可非同一般。我真诚希望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建校80周年为契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母校未来的优质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篇] 张立宽:文学创作,给我无穷的力量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