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吕梁山脉绵延起伏,满目葱茏,生机勃勃。清晨的曙光洒在金色的田野,丰收的果实向天而歌。驰骋在前往柳林县的高速路上,心绪随着不断闪现的无限风光,陷入了无尽的遐思。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吕梁英雄传》全景式全民抗战的镜头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禁浮现在眼前。
延安作为红色圣地,以往朝拜时,这里是必经之路,沿途风光尽收眼底。此次专程走进晋陕黄土高原腹地,一座座精美古院依山而建,山坡上层层叠叠恰似一座小山城。让我感受到,柳林后冯沟民居与榆次常家庄园一样,都散发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
站在孟门镇后冯沟村高处,放眼望去,九曲黄河的哗啦啦声,随之在心间荡起了波波涟漪。这里的古建遗存、窑洞风情,将青石板上的沧桑岁月、土窑洞窗棂里的记忆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张张笑脸怀揣梦想,点燃了黄河岸畔未来的希望。
我与《天涯诗刊》主编白恩杰一行在柳林县文联、作协领导和作家们的陪同下,来到了地处该县西北黄河之畔的孟门古镇采风,黄土高坡上的风儿吹来了,令人心旷神怡。据说,这里因大禹治水开凿“黄河第一门”而得名,曾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与商贸重镇,自古以来也就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区域。近年来,孟门镇荣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千年古镇”殊荣,让千百年来休养生息在这里的民众倍感荣幸。
进入村庄时,迎面而来的是用石头砌成的高墙上,仿古竹木《后冯家沟赋》映入眼帘:“大河东骧,滔天浊浪。源起霄汉,汇入汪洋。禹凿孟门,巧降洪狂。疏堵得法,润泽四方……南临孟门古渡,目穷舟楫穿航;北衔碛口码头,耳盈驼铃悠扬”。人们边吟咏、边沉浸在黄河古老文化的洪流中。这是现代文明的精神源泉,柳林的文化自信在这里升腾!
我们沿路拾级而上,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舞,“维护文物 改善环境 发展生态旅游”的红色大字在古建筑墙上熠熠生辉。一排窑洞前,“我在后冯家沟想你”的招牌下,来访者不约而同的站在下面留影,用浪漫的情怀留作纪念。窑洞顶上围边的砖砌十字花栏,密密麻麻的像姑娘手中绣的十字绣图案,绿油油的枣树点缀其中,构成黄土高坡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柳林红枣”是这里的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颗粒硕大、色如墨玉、肉厚核小著称,素有“人参果”之美誉,已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三晋大地是颇有名气的。近年来,他们通过红枣文化节远销东南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
该县以“文化滋养沃土 艺术点亮乡村”为主题,在此举办特色版画展,画家们用艺术语言对话芳香泥土,用线条勾勒出新时代黄河边的希望,成为窑洞里的文化。当黄河文化的根脉深扎乡土,艺术的光芒便会照亮村里的每个角落。这座承载着数百载记忆的中国传统古村镇,至今仍然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在游览中听说该村有一个美丽的唐窑故事,我们便来到一孔古老的窑洞前驻足观赏。据村里人介绍,这是始建于唐代的窑洞,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了。窑里曾住着一对夫妇,船夫冯大力与绣娘李文萱因一次木船搁浅而结缘。冯大力常借送河鲜与李文萱相会,两人日久生情,最终在后冯家沟村喜结良缘。婚后,冯大力撑船,李文萱刺绣,生活虽然平凡却很幸福如意。千百年来,窑洞前一颗古老苍劲的枣树,始终守护着曾经的主人坚贞不渝的爱情。
据柳林县文联负责人介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吕梁市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集中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让一批有文化、有山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逐渐火起来,孟门镇后冯沟村便是其中耀眼的代表。这个散落在黄河沿岸、藏在山间的自然村落,以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把曾经闲置的废旧窑洞变成特色民宿,沉寂多年的枣林成了特色采摘园,村民们的脸上乐开了花。
座谈会上,柳林县晋旅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建军说,他们提出的宣传口号是 “码头在碛口,炕头冯家沟”。以“黄河+古村落+N”的模式,从黄河文化到黄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古村落文化的打造理念,让昔日的“空心村”变成宜居宜游的“网红打卡地”。
柳林因柳树成荫而得名。“无意插柳柳成荫”,成为黄河岸边美丽的风景。眺望远处山上的层层梯田,庄稼长势喜人,与道路两边的玫红色花朵相映成趣。在和煦的微风中,感受着吕梁乡村在文化滋养下的独特魅力。
“黄土坡上的情哟/沟里头的那个爱哟/ 是谁唱着那动人的歌/唱着你兰花花/梦里头梦见你哟/眼里头的那个泪哟/是谁让你那思念的人/爱着你兰花花……”
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在黄河岸边回荡。
[下一篇] 梅花惨案纪念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