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生万物》,该剧由赵德发获得人民文学奖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由杨幂、倪大红、秦海璐、林永健等老戏骨主演,讲述了沂蒙山区天牛庙村农民以土地的变迁为背景,展现了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土地是农民的命,是农业的根。几千年来,在这命与根的土地上,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靠土地为生,播种着他们的希望与寄托,耕耘着梦想与现实。在农耕文明的中国,农民和小农经济占社会的大多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这是当时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要面临的核心问题。对于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一开始,当时的领导人认为要借鉴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靠工人搞城市武装暴动。然而,由于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和反革命力量的庞大,这些在大城市的武装暴动都失败了。是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同志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敏锐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通过领导秋收起义,登上井冈山,开展武装割据,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引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耕经济占社会的主导成分,活不下去造成官逼民反,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早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两宋时期王小波李顺起义、钟相杨么起义提出“均贫富”,再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等贵贱,均田免粮”,到最后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均田地渐渐成为农民发自内心活下去的呐喊。的确,与西方一些海洋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不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农耕民族,我们的发展不靠侵略和掠夺,我们靠的是人勤地不懒,土地生万物,农民生存下来的唯一希望就是得到土地,并在土地上侍弄庄稼挥洒汗水,耕者有其田一直是农民起义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要目标也是“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当然,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还是教员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在根据地实施的“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耕者有其田”。只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造成民族矛盾的上升,教员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也适时转变为“减租减息”,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同赶走日本侵略者。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耕者有其田才随着全国的解放逐步成为历史现实。电视剧《生万物》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现实的演进历程。
电视剧中的宁学祥宁老财,家有700多亩好地,还巧取豪夺,嗜田如命,舍命不舍财,是封建地主的典型代表。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女儿宁绣绣被土匪绑票他可以不救,成为剧中的反派人物。然而,面对马子围寨屠村,日寇侵占农田,宁老财最终还是选择站起来反抗。另一个地主老财费左氏,在革命的洪流中选择永佃和减租减息,乐善好施,算是开明绅士的代表。当然她最后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成为封建礼教毒害女性的牺牲品,临死还要拉上苏苏和郭龟腰垫背,也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剧中作为自耕农的封二,他对土地的珍惜和追求,也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也不乏小农意识、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影子。当然,最具有革命性的还是以男主封大脚和女主宁绣绣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他们的勇于抗争和乐于助人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是整个民族进步的脊梁。除了种田种药材改善民生外,剧中选取的中国农民抵御匪患保家乡、抗日烧天火、拥军献军粮的故事,都是在讴歌他们为社会变革做出的重要贡献。
这就是我们的祖辈,他们面对国家危难和生活现实,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的无悔的正确选择。事实上,即使到了解放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父辈仍然以农耕为主。我们不能以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思想和价值追求苛求他们,他们那时候的思想仍然是祈求风调雨顺多打粮食,通过联产承包激发内生动力填饱肚子。民以食为天,土地是母,劳动是父,多交公粮就是他们对国家的最大贡献,我们的衣食父母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为社会进步默默奉献,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就是靠农民的耕作支撑。剧中用了大量的镜头,反映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反映农民依照农历四时,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辛勤耕耘,汗珠子摔八瓣土里刨食,才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这就是我们的爹娘,是他们用辛劳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如果谁看不起农民和农业的默默付出,就是数典忘祖,就是忘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万物》做了很好的回答。多看名剧激发斗志,教育后人珍惜土地,珍惜粮食。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无往而不胜,也必将拥有更加光辉和灿烂的未来,这就是我观看电视剧《生万物》得到的启示。
[下一篇] 教育世家爱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