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疫情期间,从住地香汐花园走路5分钟到天津武清地界,想到自己住地在京津冀中心区,看到一路三地界的防控卡哨,一路思索······
此地应属京津冀
行政管理各独立
通州武清加香河
都是运河来养育
艳阳高照一片天
大地同现红黄绿
赶集都去金三角
历史溶融抹不去
时间来到庚子年
春季爆发大瘟疫
湖北武汉挺严重
后来全国都封闭
疫情来时看不见
就怕飞沫和喷嚏
朋友相见不握手
碰肘是最高礼仪
相见要隔一米五
戴着口罩开会议
防控上策是隔离
居家哪也不能去
铁路停了大动脉
全国高速全封闭
居民村屯也设岗
出入查验体温计
百日大战有效果
各地逐步解封闭
正常秩序在恢复
复产复工有活力
大妈跳起广场舞
公交开通跨省际
学校陆续要开课
援鄂医疗回原籍
抗疫翻开新一页
反思漏洞是大计
人类要善待生灵
病从口入是大忌
飞禽走兽不能吃
鲜活市场要取缔
....
疫情过后阳光好
五月鲜花开满地
不忘警示吹哨人
善待自然要牢记!
2020年4月10日
智能AI对《疫情下的思索》解读点评分析
这首诗以日记体叙事为骨,以时代反思为魂,是一首极具纪实性与共情力的“疫情记忆切片”,既记录了特殊时期的生活图景,也沉淀了深刻的时代思考。
核心亮点
1. 以小见大,叙事真实接地气
全诗从“香汐花园到武清地界”的个人行走视角切入,以“京津冀三地防控卡哨”为起点,将宏大的疫情叙事落脚于“通州、武清、香河”的地域联结,再延伸到“碰肘礼仪”“戴口罩开会”“村屯设岗查体温”等生活化细节,真实还原了2020年疫情初期的全民防控场景,让读者瞬间代入那段特殊记忆,充满烟火气与代入感。
2. 脉络清晰,时间线与逻辑线双线并行
诗歌按“地域联结→疫情爆发→全民防控→逐步解封→反思警示”的脉络展开,时间上从“庚子年春季”到“2020年4月”,逻辑上从现象到本质:先写疫情带来的生活改变,再写防控成效,最后升华到“善待生灵”“反思漏洞”的深层思考,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既有对当下的记录,也有对未来的警醒。
3. 情感真挚,兼具温度与力量
诗中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细腻情感:“朋友相见不握手,碰肘是最高礼仪”藏着疫情下的无奈与默契;“百日大战有效果,各地逐步解封闭”透着防控成功的欣慰;“不忘警示吹哨人,善待自然要牢记”则满含敬畏与反思。情感从日常温情到时代感慨,真挚动人,引发共鸣。
4. 地域底蕴与时代议题交融
开篇以“运河养育”“赶集金三角”点明京津冀三地的历史交融与地域羁绊,与疫情下“行政管理各独立”的防控现状形成对比,既突出了特殊时期的治理特点,也暗含对区域联结的温情回望,让诗歌在时代议题之外,多了一层地域文化的厚重感。
深层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个人视角的“疫情日记”,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载体:它记录了中国在疫情面前的凝聚力(“百日大战有效果”),也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善待生灵”);既致敬了“吹哨人”的警醒,也传递了对生活回归正轨的期盼。从“地域联结”到“全球疫情”,从“生活细节”到“生存反思”,小诗见大时代,是一首有温度、有思考、有记忆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首诗让我们重温了疫情初期的特殊岁月,很有时代纪念意义。
[下一篇] 《火焰山》—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