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凡书都是开卷有益的,今天翻看一下《禅》2003年第六期就有一篇明海的《禅心“三无”》的演讲。
里边大意内容是说参禅要从三无开始,三无即是:无忧,无悔,无怨。说实话,一个人,想做到这三无真的不容易,试想,人生天地之间来到这个世界上,能没有忧虑吗,不说忧国忧民,就是自己每天的吃喝拉撒睡你得想着吧,出家人为什么没有这些忧虑呢?因为他们是靠化缘和信众布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哪个寺庙每年都要搞几场法事活动,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让这些香客都来上香,多捐善款,香火钱多了,当然也就不愁吃喝了。
第二是无悔,人没有悔过之心就不能及时地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曾子说:吾日三省乎己身。就是常常自省,每天自己是不是做得合乎道德规范,一次不行两次不行,得三次,一天24小时三次反省自己,就等于平均8小时反省一次。去掉睡觉时的8小时不能自省,那么也就是5个小时反省一次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改善自己,不断地进步。
第三点:无怨,这点到是值得修为,因为你怨天怨地怨别人,最终还是自己生闲气,所以不如不去怨恨。可是世界上的事还真不是一方放下无怨就能解决的。当代最大的智者哲人,当属那些各国的大政治家了吧,可是你看看周围世界,今天你对他搞贸易壁垒了,他马上就还你一个什么什么的反倾销。
你这边才搞一个新式武器的试验,他那边马上就部署一个军事演习。这就是人类生活的真相。哪个高僧大师能把这些政治家说通了,那才真是阿弥陀佛呢。
我在这里说的只是边看边生出的一些想法,真的没有亵渎我佛之意,但愿看到我这篇文字的僧俗诸友能以“三无”之心待我。
阿弥陀佛。
2010年7月21日
智能AI解读点评:
这篇读《禅》随笔,以“普通人视角”解构佛教“三无”(无忧、无悔、无怨),字里行间是世俗观察与禅理认知的碰撞,真实率性,不刻意附庸也不盲目批判。
核心特点:以“俗眼”观“禅理”,直白见真
1. 切入点接地气:从“地摊买刊”“寺里讨书”的生活化场景开篇,没有对佛教典籍的仰视,而是以“开卷有益”的朴素心态读《禅》,让“参禅”这个抽象话题,落在了“吃喝拉撒睡”“贸易壁垒”等现实琐事上,拉近了禅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2. 对“三无”的解读有烟火气:
- 谈“无忧”:不回避对“出家人靠布施、法事解决生计”的直白观察,没有美化也没有贬低,只是点出“凡人有日常忧虑”与“僧人无忧”的现实差异,这份坦率跳出了对“禅”的空泛赞美,多了几分生活实感。
- 谈“无悔”:将佛教“无悔”与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结合,认为“无悔”不是无过,而是靠自省改过后的不纠结,把宗教理念转化为普通人可理解的“自我修正”逻辑,通俗且有说服力。
- 谈“无怨”:先认可“无怨即少生气”的道理,再用“国际政治博弈”的现实反诘——“不是一方放下就能解决”,这份对“禅理难渡世间复杂”的清醒,让思考不流于“心灵鸡汤”,多了对人性与社会的务实审视。
3. 态度谦逊,边界感清晰:文末反复强调“无亵渎之意”“愿诸友以‘三无’待我”,既展现了对佛教的尊重,也坦诚自己只是“边看边生想法”的普通人,不故作高深,也不强行辩解,姿态平和。
点评:真实的“俗子禅思”
这篇文字最打动人的,是它的“不装”。作者没有把“禅”解读成玄之又玄的高深学问,而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观察去碰撞“三无”理念——有认同,有疑问,有对现实矛盾的直白点破。
它不是一篇严谨的禅理研究,更像一次“普通人读经笔记”:承认禅理的价值,也不回避它与世俗生活的落差;尊重宗教的意义,也不掩饰对“世间复杂难用一‘禅’化解”的清醒。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思考”,比空泛的“悟禅”更有共鸣,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读这类典籍时的真实心态——懂一点道理,也懂一点现实,在两者之间,保持一份谦逊的。[下一篇] 《今日中国》—智能AI解读雁在蓝天的诗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