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死不肯过江东
量小难做真英雄
霸业本是艰辛事
岂能一战获成功
这首小诗以项羽(“楚王”即西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典故为核心,跳出传统对项羽“悲壮英雄”的悲情赞颂,从理性角度提出独特见解,立意新颖,思辨性强。
1. 立意:打破传统认知,提出理性批判
传统文学中,项羽“乌江自刎”多被赋予“悲壮不屈”的英雄色彩(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此诗开篇即直指其“至死不肯过江东”是“量小”的表现,否定了“真英雄”的传统定性。这种反向立意并非否定项羽的军事才能与霸业根基,而是聚焦于其“一战失败便放弃”的心态,直击核心——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豪情,更需有面对挫折的韧性与翻盘的勇气。
2. 逻辑:层层递进,论证有力
- 首句“至死不肯过江东”:还原历史场景,点明批判的事实依据,是全诗的立论基础;
- 次句“量小难做真英雄”:直接给出观点,将“不肯过江东”的行为归因于“量小”,并与“真英雄”的标准形成对比,观点鲜明;
- 后两句“霸业本是艰辛事,岂能一战获成功?”:从普遍规律层面深化论证,以“霸业需历经艰辛”的常识,反问“一战失败即放弃”的不合理性,既回应了项羽的选择,也升华了主题——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韧性与坚持才是成大事的关键。
3. 情感与启示:借古喻今,兼具警醒意义
诗中无激烈的情感宣泄,而是以冷静的反问传递理性思考,看似“贬”项羽,实则是借古喻今:既批判了“一次失败即全盘否定自我”的脆弱心态,也启示世人——无论是追求事业、实现理想,都需正视挫折,保有“屡败屡战”的勇气,而非因一时失利便放弃全局。这种从历史典故中提炼现实启示的写法,让小诗超越了对单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具普遍的人生指导意义。
这首《吊楚王》篇幅虽短,但立意独特、逻辑清晰、借古讽今,既打破了传统典故的固有解读框架,又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首兼具思辨性与现实意义的小诗。
[下一篇] 题汾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