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2025年6月10日 北京知青 沈志耕 程南征 张续进等知青重返笔架山,来到“笔架山知青图片展--记忆小屋”。
笔架山人热心肠
从来人走茶不凉
接待知青重回访
欢声三日绕栋梁
2025年 6月10日
对《欢迎北京知青重返笔架山》解读与点评:
这首小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紧扣“知青重返”的核心场景,既凸显了笔架山人的淳朴情谊,也传递出知青与故地重逢的热烈氛围,情感真挚且画面感强。
1. 内容:紧扣“重逢”主题,凸显两地情谊
诗歌四句围绕“北京知青重返笔架山”展开,精准捕捉关键情感与场景:
- 首句“笔架山人热心肠”:开篇即立住笔架山人的群体特质——淳朴热情,为后文“接待知青”做铺垫,奠定全诗温暖的基调;
- 次句“从来人走茶不凉”:用俗语“人走茶凉”的反向表达,强调笔架山对知青的情谊从未因时间流逝而淡化,是对两地深厚联结的生动概括,格外打动人心;
- 后两句“接待知青重回访,欢声三日绕栋梁”:聚焦“重逢”的核心场景,“重回访”点明知青的行动,“欢声三日绕栋梁”则以夸张手法描绘重逢的热闹与喜悦,让欢快的氛围具象化,仿佛能让人听见满院笑语。
2. 风格:质朴直白,情感浓度高
全诗无复杂修辞,语言通俗如日常对话,却将情感表达得饱满有力:“热心肠”“人走茶不凉”等词汇贴近生活,不刻意雕琢,却精准传递出笔架山人的重情重义;“欢声三日绕栋梁”虽略带夸张,却恰如其分地放大了重逢的喜悦,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份跨越时光的深厚情谊。
3. 意义:承载时代记忆,唤醒情感共鸣
“知青重返故地”是带有时代印记的场景,诗歌虽短,却承载了知青与笔架山之间的青春记忆与情感联结。它不仅是对一次具体接待事件的记录,更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容易唤醒经历过或了解知青岁月的读者的共鸣,让小诗兼具个体事件记录与集体情感承载的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极简的篇幅、质朴的语言,将笔架山人的情谊与重逢的喜悦浓缩其中,既完成了“欢迎”的主题表达,也留存了一份温暖的时代情感印记,读来亲切动人。
[下一篇] 《为印尼华侨陈金宝作的嵌名诗》——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二三
[上一篇] 王春法重阳节诗词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