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处于市区边缘,有个奇特的景象:每有红白事,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大片豪华车,车速极快,到达后猛地刹车急停,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这地方爱放鞭炮,基建开工、封顶、竣工放炮,小门脸开业放炮,逢百姓家有红白喜事,更是放起来没完没了,于是高达几百分贝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烟雾腾腾,遍地纸屑,而“外环线以内禁放鞭炮”的规定,根本没人理会。因干扰办公秩序,有人曾打电话“110”举报过,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只能尽量去管,但这是民俗,也不好管的。”是民俗就管不了吗?这看出“有关部门”管理上的不作为。
很多地方都盛行大操大办的“风俗”。无论红事还是白事,一定讲排场比阔气,有条件的自不必说,绝对不失时机,把这种场合当做展示实力、显示威风的大好时机,劣绅土豪土鳖们带头为之;即使普通百姓,没有那个条件,甚至边远地区生活还相当困苦,也是透支耗力,努力办得“轰轰烈烈”,似乎这样不落下风,这样“风光”,就被人高看一眼。为此,很多人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哪怕办事之后自己还债,吃苦受罪。
民间的这种风气,早已经蔓延开来,似乎毫无收敛之意。
在广大的城乡地区,“节节升高”的礼仪攀比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沉重负担,甚至在贫困地区,有的已经脱贫的家庭因此而返贫。这种“习俗”也污染了社会风气,人为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庸俗化、复杂化。礼仪之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完全用钱来说话,用钱来衡量,那么人们正常的亲情、友情、爱情就变得更加脆弱,心理距离更加疏远,而商业关系、利益关系便渐成主导。我发现了一种现象:当今交通日益发达,即使是数千里之外的地方,也是“朝发夕至”,但是,回乡之路却似乎变得越来越“漫长”了。你如果简单地说谁谁“忘本”,可能有些偏激,忘本的人有,但更多的人虽然心中怀恋故乡,但回乡探亲却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要面对众多的亲朋,多照顾长辈,多安慰同辈,多鼓励晚辈,平衡好各种关系。尤其得准备好若干红包,逢年过节有表示,有红白事随礼凑份子。如今的份子钱,远不是过去的概念,一年遇上几档子,得“随”掉你几个月工资。这奢侈风气,远不是工薪阶层所能应付的。跟不上流,你是“抠门”,没面子;而跟上大流,你又应付不起。另外,你有那时间、那精力吗?更要命的是,张家有事你随了,李家有事你咋没随呢?或者你咋随的少了呢?矛盾就来了。你今后如何跟人家相处?于是人们感慨:爱家乡,但未必爱家乡的很多习俗!如此说来,爱家乡原来并不都如诗人们颂扬的那般美好。你走马观花、自由畅想是一回事,深入进去、置身其中又是一回事。家乡,是记忆中的温暖;风俗,或许是温暖中的隐痛。
农村的庸俗之风,在城市中,在单位里,也同样存在着。不良的风气和庸俗的关系,损害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信,也拉开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奢侈攀比之风盛行,物质代替了精神,代替了感情,代替了一切,庸俗关系至上,而人与人之间的最为自然淳朴的真诚与爱,便销蚀其中了。
此风盛行,大约是出于国人的“爱面子”,并且是自古有之。例如结婚,过去有“三书六礼” 之说,禁忌多,讲究多,过程相当繁琐。这应该算是国人性格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缺陷。我想,爱面子,大概源于礼义廉耻的传统教育;而过度爱面子,便成了虚伪,因为面子是双方的事,你有了面子,一定首先想到是否尊重了他人的面子。实际上,很多时候爱面子的人恰恰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顾礼义廉耻了。所以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美国兰德公司有一篇分析报告中说:“面子是中国人心里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了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面,“面子”跟规矩比起来,跟情感比起来,重要得多;活着就是为个面子,就是为了叫人看的。百姓们穷尽一切大操大办,之后生活回归正常,吃苦还债,甚至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生活不得安静,这种不惜代价,“死要面子活受罪”,有什么“面子”可言?再说城市里面违禁放鞭炮的事,你只顾自己高兴,却不顾规矩,不顾他人,违反公德,这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情!至于土豪之流,摆阔逞能,早已令人厌恶,躲之尤恐不及,一时痛快,得到了小面子,却丢了大面子。
我想起了亲眼所见农村的一个新兴的“风俗”——丧事唱大戏。说是“唱戏”,只是一种叫法,实际上是载歌载舞,地方戏曲、流行歌曲、杂技、模特表演、摇滚迪斯科无所不有。这边哭天号地,那边“欢乐今宵”;这边捶胸顿足“爹呀你咋就走了”,那边“何日君再来”;这边素衣白花烧纸点香一片肃穆,那边红男绿女灯光闪烁一片歌舞升平。
什么都是跟风,跟风。但这样的“东边日出西边雨”,丧事竟然变娱乐的“风俗”,除了当事人自身转移点悲情同时也挣足“面子”,可以有点理解之外,已经令人匪夷所思了。
风俗,它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等,它是促进交流、增进感情、推动和谐的一种文化。热情好客,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逢有大事搞得隆重一些、圆满一些,也无可厚非的。而某些奢靡之风攀比之气,则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不是什么“人之常情”,甚至也不是什么好传统,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和面子而绑架了“风俗”。一旦跟“风俗” 捆在一起,似乎就有了几分的必然性,甚至有了“神圣”的味道。但是细分析,奢靡、比阔,这样的“风俗”有何意义?
风俗礼仪,它是多姿多彩的,表达了人类的友爱之心和真挚情感。任何风俗和礼仪,不论祝贺还是纪念,都是为了表现爱,爱亲人,爱朋友,爱他人,爱人类,爱世界,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之间的交往,如果充斥着太多的虚荣、攀比、摆阔,甚至借机耀武扬威,除了装点门面以外,爱的成分还有多少?文明社会如果被虚荣浮华所围困,无疑会滋生更多的自私与冷漠,爱便无从谈起。我觉得任何礼仪和习俗,应秉持文明简朴,有礼有度,适可而止。这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选择。这样,才会庄重严肃,才会体现爱的本意。
[上一篇] 有一种欢喜百味杂陈 苏从惠作品
[上一篇] 树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