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牵挽乡风度流年——《呔人呔事》序
牵挽乡风度流年——《呔人呔事》序
作者:张炳吉

2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逐年加快,以至于相当多的村庄变为无人村或者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所占领,这是我们能够直接看到的有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是附着在这些村庄上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无形的东西也随着村庄的消失而消失了;事实上,即使是那些保留下来的村庄、仍有人居住的村庄,由于受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冲击,几千年农耕社会业已形成的无形的东西也难以幸存,它们也在悄悄地被人淡忘,渐渐地沉淀在历史的长河。

树仁,这位1970年出生在农村、一直在农村教书育人的教师,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局势的严峻,他为这一状况感到揪心和惋惜。记住乡愁、传于后代的责任感,作家的使命感、担当感,驱使他拿起笔记录了这段流失的岁月故事,记录了自己的父老乡亲,记录了自己的经年往事。他期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传承祖辈们的故事,期望通过一篇篇短文来阐释“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这样一个真理,正如他所说:“我无力留住历史的车轮,但我可以记下历史的车辙。”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史料性、文学性于一体的著作《呔人呔事》。

内容丰富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呔人呔事》记述的是树仁的家乡——河北唐山滦州一带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片段,全书共收录了72篇文章,分别记述了那个年代发生在作者身边的71件琐事,从一个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进入城市化之前冀东农村的社会面貌,记录了那个年代农民的耕地种粮、吃喝拉撒以及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概括起来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以人力、畜力为主的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书中“消失了的职业之车把式 ”“畜力车”“编筐”“拔麦子”“春种”“打夯号子”“秋收中的乡情”等等;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书中的“补丁衣服”“饭食”“彩礼的变迁”“搭炕”“大年初一拜年”“葫芦瓢”“建房”“织布”等文章,记录的都是贫穷、简朴的农民生活;三是作者自己的少年、青年时期经历的往事,如,书中的“打鸟捉蛙”“课下游戏”“叠纸游戏”“放鞭炮”“勤工俭学”等文章,记录的都是他自己无忧无虑的成长历程。不论那些文章,我相信,这本书都能够触发读者尤其是能触发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每一位读者的乡愁,勾起其遥远的回忆。同时,这本书对于民俗家来说,也是一部研究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史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专家们的视野,丰富其研究内容。

生动细腻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呔人呔事》的故事写得都很鲜活,故事的细节写得都很到位,我想这与作者的履历和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树仁自幼在农村长大,长期工作在农村,是真正的生于斯、歌哭于斯的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他对滦州的山水、滦州的人民、滦州的一草一木,可谓既熟悉又有着深厚的情感;同时,树仁还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能创作的作家。身边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他那支灵动的妙笔,是他的文章都带有新鲜的泥土味的重要原因。中外文学史很早就证明了这一点——作家只有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佳作;而故事细节的描写,对文章的质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定论也适用于文学创作。树仁在“打草喂羊”这篇文章中是这样写背着很重的筐子回家的细节的:“背起背筐,从后面看像座草山,根本看不到背筐的人。稚嫩的肩膀耐不住压,就用镰刀柄在一侧翘起一点以减轻另一侧的压力,到家一看两肩都红肿了树仁在《捉虱子》这篇文章里这样描写捉虱子的细节:坐在草堆上,让对方躺在自己怀里,细细地翻弄着对方的头发。看到虱子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一挤,‘咯嘣’一声鲜血四溢——那都是虱子吸食的人的血;碰到白色的虮子,同样一挤,‘喯儿’的一声虱子的肚子就破裂了。”读这样的文章我仿佛听到了咯嘣”“喯儿”的挤压声,看到了捉虱子的人手指上的鲜血。

平实素朴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树仁的作品大都精短,多数为“千字文”。他不论写什么总是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去写,很直白地去写,文中没有任何修饰,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抒情、议论,通篇都是大白话、大实话。他虽然当了几十年的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们讲授修辞的十六种手法,但是,我在他的文中却看不到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衬托等任何一种手法。由此我想到了老舍先生的文风,老舍先生的小说、散文尽显街巷味道、百姓语言的风格,他曾说: “我无论是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的信赖大白话。”他一直主张写文章时“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裸体的美”。树仁的大白话的风格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简洁明了,有温度,有亮度,亲切感人,给人留下很强的现场感、真实感。在年前请客”这篇文章中,树仁这样写道:众宾客落座后,女主人开始炒菜。作为陪客的男主人挨个倒酒,叙开场白:‘今儿个招呼大伙儿来就是待会儿,吃好吃赖的多担待点啊,多吃点儿、喝点儿’”。宾客杂七杂八地接话音儿:‘没事啊,都能吃好喽、喝好喽啊,你也找个凳子坐下一起吃吧。’”通过这段简单的对话,我们似乎看到了宾主双方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身边似的。在“骡马经纪人这篇文章里,树仁对集市上的牲口交易场景写得很到位,他写骡马经纪人的机灵、油滑,写交易买卖双方不用语言讨价还价而是双方袖口里或者在草帽下边靠手指头比划讲价写相马的诀窍“长脖骡,长尾马,见了就买下”“腰长腿细,到老不成器”“驴老牙长,马老牙黄”等等,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树仁应该亲自买卖过牲口,不是亲身经历过牲口交易的人,很难掌握如此接地气的朴实的语言。

   乡愁是绵延的长河,乡愁是乡土作家的富矿,《呔人呔事》只是采撷了这条长河里的一段故事,只是挖掘了这个富矿里的一角。我祝愿、也相信树仁身在故乡,牵挽乡风,围绕乡风这个主题继续创作,在自己的后半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本序作者张炳吉,笔名赞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执行会长)



[下一篇] 万里功名不足论 且行法雨润天山——品读马行西和他的西域诗篇

[上一篇] 红色血脉谱写人间大爱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