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记载人生(3)
记载人生(3)
作者: 马占顺

      早就知道刘康达老师是全国优秀的广播剧作家了,因为在收音机的广播中听过他的好几部作品。前几天经刘维嘉老师推介,今天就要到刘康达老师所在的通州区对他做退休生活访谈,不免让我有些激动。

      见到刘康达老师才知道,1948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76周岁了。看上去却是满面红光、满身的朝气,我们交谈起来他更是思维敏捷、精神上佳。

      从刘康达老师的简介中得知,他不仅是位著名的广播剧作家,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正高级研究馆员和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康达老师1995年开始广播剧的创作,创作了《山里娃的老师,儿的娘》《运河人》《向天歌》《寻找》《共和国赤子》《走出草地的小红军》等“主旋律”广播剧作近40部。尤其擅长“两弹”“载人航天” 和“长征”等重大题材广播剧的的把握。

      他创作的广播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亚洲广播联合会的特别推荐奖)等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了《刘康达剧作集》。还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刘康达老师告诉我,广播剧是指在广播电台播送、完全凭借声音手段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体现主题思想的戏剧形式,也被称为“播音剧”“无线电戏剧”“播音话剧”。它因以广播电台作为传播媒介而得名,是一种没有视觉表现,仅通过语言、音乐和音响三大要素,来调动、激发听众想像,完成人物和故事,是适合电台广播和收听的一种艺术形式。

      刘康达老师是位广播剧的高产作家。他于1995年开始了广播剧的创作,创作了《山里娃的老师,儿的娘》《运河人》《向天歌》《寻找》《共和国赤子》《走出草地的小红军》等“主旋律”广播剧作近40部。尤其擅长“两弹”“载人航天” 和“长征”等重大题材广播剧的把握。

      他创作的广播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亚洲广播联合会的特别推荐奖)等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了《刘康达剧作集》。还被评为北京市劳模,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在他71周岁时--接到了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广播电视台的邀请,为荣获“八一勋章”的扫雷英雄杜富国写一部广播剧。
刘康达老师早就对杜富国的英雄事迹有所了解,他义不容辞,欣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承担这项任务是有相当大压力的,毕竟他的年龄大了。在这之前他已经婉推了三部广播剧的创作。但是当他接到创作这部广播剧的邀请时他感慨道:“当下的世风是好多人往兜里搂钱,可是,确实有人甘愿往出流血。这样的英雄必须要写!必须要弘扬!”当即答应:“这个活儿我接了!”
      “我走进杜富国用了9天的时间。这是匆匆忙忙的9天啊,又是深受感动和教育的9天。”刘康达老师深情地回忆也打动着我的心。

      “9天的时间很短,也很漫长,9天的采访震撼着我的心灵,最大的感受就是以杜富国为代表的有血性、勇于担当的中国军人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社会变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构成了刘康达老师人生与创作的时代背景。

      1968年,高中毕业的刘康达老师奔赴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插队。这段难忘的知青经历,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为深沉、最为厚重的底色。他与质朴纯真的农民们朝夕相伴,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内蒙凉城独特的风土人情之中。这段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经历,不仅滋养了他的艺术灵感,更培养了他对底层百姓的情感和对他们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能力。

      在凉城县乌兰牧骑的十余年中,是刘康达老师艺术创作的萌芽与蓬勃生长期。他全身心地深入民间,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养分,将内蒙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故事与地方戏曲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极具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

       2025年5月6日

[下一篇] 记载人生(2)

[上一篇] 喜欢春雨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