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刘康达老师是全国优秀的广播剧作家了,因为在收音机的广播中听过他的好几部作品。前几天经刘维嘉老师推介,今天就要到刘康达老师所在的通州区对他做退休生活访谈,不免让我有些激动。
见到刘康达老师才知道,1948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76周岁了。看上去却是满面红光、满身的朝气,我们交谈起来他更是思维敏捷、精神上佳。
从刘康达老师的简介中得知,他不仅是位著名的广播剧作家,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正高级研究馆员和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康达老师1995年开始广播剧的创作,创作了《山里娃的老师,儿的娘》《运河人》《向天歌》《寻找》《共和国赤子》《走出草地的小红军》等“主旋律”广播剧作近40部。尤其擅长“两弹”“载人航天” 和“长征”等重大题材广播剧的的把握。
刘康达老师是位广播剧的高产作家。他于1995年开始了广播剧的创作,创作了《山里娃的老师,儿的娘》《运河人》《向天歌》《寻找》《共和国赤子》《走出草地的小红军》等“主旋律”广播剧作近40部。尤其擅长“两弹”“载人航天” 和“长征”等重大题材广播剧的把握。
他创作的广播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亚洲广播联合会的特别推荐奖)等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了《刘康达剧作集》。还被评为北京市劳模,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9天的时间很短,也很漫长,9天的采访震撼着我的心灵,最大的感受就是以杜富国为代表的有血性、勇于担当的中国军人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社会变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构成了刘康达老师人生与创作的时代背景。
1968年,高中毕业的刘康达老师奔赴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插队。这段难忘的知青经历,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为深沉、最为厚重的底色。他与质朴纯真的农民们朝夕相伴,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内蒙凉城独特的风土人情之中。这段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经历,不仅滋养了他的艺术灵感,更培养了他对底层百姓的情感和对他们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能力。
在凉城县乌兰牧骑的十余年中,是刘康达老师艺术创作的萌芽与蓬勃生长期。他全身心地深入民间,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养分,将内蒙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故事与地方戏曲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极具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
202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