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间高手 > 小小荷包承载千年文化
小小荷包承载千年文化
作者:王玉霞


  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荷包,竟承载着千年文化。一个小小荷包竟承载着万缕情丝。辣椒小,辣人心,秤砣小,称千斤。荷包虽小,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却发挥了不可想象的作用。古代人所着衣服上并没有口袋,所以荷包的前身“荷囊”便应运而生,主要是来盛放一些需随身携带的零星细物。明清时期,荷包作为普通物件大肆流行,上至官家富豪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佩戴荷包,只不过荷包的用料、制作精致程度不同。特别是清代皇帝在年终多用荷包赏赐给大臣。



香荷包在中国古代也叫香缨、香囊等,它以织布为袋,药材填料,丝线结扣。刺绣、编法、中药,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三大特色,一个小小荷包包含了多样民族文化。两千多年来被佩戴在一代代人身上养气调神,辟邪祛病。香荷包的实用功能主要用来装小物件,也可作装饰之用,可以挂于腰间或放于室内、柜中。“红罗覆中账,四角垂香囊”,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描述了荷包作为装饰和熏香之物挂于纱账的四角。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扣扣?香囊系肘后。表达了唯美的爱情?古代荷包作为传情之物,被心灵手巧的姑娘们绣上了鲜艳的花朵、成双的鸳鸯、呢喃的鸟儿等等,包裹着丝丝的情和缕缕的爱,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爱恋。



 香荷包是荷包里放上香面,散发出独特的芳香。里面的香面由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制成粉末配制而成,不同的配方有不同的功效。在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挂荷包。这是一种精神寄托,人们相信荷包的流苏为“长命缕”,即通过五色丝线的缠绕,带来健康和平安。这种做法在我国古代被多个民族采用,认为能够避邪驱瘟。南方在端午节期间,由于气候潮湿和多雨,容易引发疾病,如中暑和湿邪症状。因此,佩戴香囊被认为是预防这些病症的一种传统方法。香囊内通常装有药材如朱砂、雄黄和香药,它们不仅可以散发香气,还有助于驱蚊避虫,并寄寓安康的愿望。现如今在端午节好多地方换还保留缝制荷包的习俗,荷包下面坠着长长的流苏图吉利,荷包内放入艾香和中药草佩戴身上,驱赶蚊虫、辟邪驱瘟。2008年荷包被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勇强是香荷包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他是雄县大营镇北刘庄村人,高祖王玉山生于道光年间,祖居沧州,自幼学医,自己用三十六味草药配置秘方研成香面儿,做成香荷包,有驱蚊虫、预防疾病、安神醒脑的功效,由太医带入宫中,颇受宫中嫔妃、宫女的喜爱,一时间名声大噪,有“金塔王”之称。因此在古代他们家祖上所做的“香面儿、香荷包”就盛行京津冀地区。王勇强为了更好地传承家祖技艺,放弃了经营多年的箱包生意,把全部精力放在香面、香荷包的制作创新上,他不断钻研医书,研究中草药不同的搭配以及功效,并对售卖香面、香荷包的说唱词进行挖掘整理。

  荷包因其有这悠久的历史,不断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戏曲《抬花轿》,周凤莲的风风火火和抬轿的画面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周凤莲的义弟和王定云的定情物就是一只荷包。送亲回来的义弟周进宝又名张志成在武状元府发现一名丫鬟和跳河身亡的妻子王定云一模一样落下心病,拿着定情的荷包让姐姐一探究竟。四大名著《红楼梦》中,荷包有十多回都露头露脸、粉墨登场。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中充当了润滑剂增进了两人的感情,林黛玉误以为送给贾宝玉的荷包让讨赏的小厮们抢了去,便生气地把另一个制作精美的还未送给宝玉的荷包剪坏了。当得知宝玉把她送的荷包系在衣服內襟上并未被抢走时,知道了宝玉对她的珍重之情,宝玉也知道了黛玉对他的真心。另一对苦命鸳鸯司琪和她的表哥潘又安就没那么幸运,在查抄大观园时,潘又安写给司琪的回信被查出,信里提到司琪送给自己的两个荷包收到回赠司琪一串香珠。司琪被逐出贾府,心情抑郁,其母又不同意她嫁给潘又安,愤而撞墙身亡,继而潘又安也抹了脖子追随司琪而去,结局令人唏嘘。著名编剧翁偶虹为程砚秋大师创作的京剧名戏《锁麟囊》也是一个由荷包贯穿始终的温情故事。“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富家千金薛湘灵出嫁当天避雨听到一名唤作赵守贞的新娘啼哭,得知其为老父孤贫无人奉养,便赠送一只荷包内装几件珠宝。六年之后,湘灵家突发大水与家人失散,来到赵守贞家做保姆,赵家儿子调皮把球踢入一个阁楼,湘灵登楼寻球,瞥见楼中,高悬绣囊,睹物伤怀,痛哭失声。赵家儿子换来其母,赵守贞得知是赠囊的恩人。立为其更衣换装,待以上宾之礼,又助其一家团聚,结为金兰之好。


  时光斗转,如今的社会物质丰富多样,曾经无论作为收纳物品或是定情物的荷包再或许用它来驱赶蚊虫、驱邪避瘟、祈福都被越来越多的物品所代替,虽然各大庙会还活跃着荷包的身影,现代的影视剧里很少再有它的踪迹。唯一不可替代的是荷包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很多人还对它有着难舍的情结,买来做为装饰品或者单单为了把玩荷包的精美,闻闻其独特的芳香,其做工的精致,蕴含的祝福,展示出来的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永远不会减弱分毫更不会消失。

[下一篇] 镜头看世界——吕燕群做到极致对得起人生(之四)

[上一篇] 书法家郭佩民来现场作书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