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千年古县之文化底蕴
千年古县之文化底蕴
作者:陈红旗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洪流中,赵县(古称赵州)的先民历代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赵郡文化,孕育了光耀世界的文化之根,也铸就了胸怀天下的燕赵之魂。

赵县安济广场矗立着一尊巍然的青铜大鼎,鼎的正面镶嵌着一个古铜色的牌匾,上面写着: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落款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这块匾是200510月由民政部颁发,赵县也被列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她是赵县文明古城的标志,也展示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底蕴。

赵县的历史悠久,政区置废和名称更迭错综复杂,但“赵”之专名却历代传承,相对稳定,至今已沿用了1770多年。赵县古为赵国地,汉为平棘县,晋为赵国,南北朝北齐天宝年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赵州名始于此,并下辖赵郡(今赵县区域),隋改赵州为赵郡,至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赵州。1913年改为赵县。在有文字记载的2500多年历史文化长河中,“赵州”之名沿用1362年,且以州降县,以州名县,所以,“赵州”成为赵县的代名词或别称是顺理成章的,赵州与赵县同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赵县之所以入选“千年古县”,除了置县千年以上外,还因为赵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备古县实体文化,比如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独特且富有传承的传统文化。赵县在几千年中凝结形成的诸如“伏羲文化”“桥文化”“佛教文化”“郡望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烙印,每一项文化都可以说是具有历史的分量和价值,甚至对中国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也彰显着千年古县的风采。

赵县是文物大县,仅出土的部分就有远至商代的鼎和大量文物古迹,在赵县的贾吕村还发掘一个距今5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村落,此处还发现了包括汉代、金代、明清时期的文化层。目前赵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馆藏文物787件。其中有属于史前传说的伏羲文化和龙文化的遗存。如双庙村的“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和女娲。崇拜龙虎图腾,是华夏文化的始祖;以范庄的“龙舞会”为载体,以史前文化传说人物颛顼、共工、勾龙为形象,以“勾龙化白蛾”传说故事为信仰,成为龙文化遗存。从赵县境内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中,挖掘出土的众多文物证实赵县远古文化的绚丽篇章。

名桥、古寺、雪花梨被誉为赵州“三宝”。在赵县县城南5公里的洨河上,横跨着一座跨越7个朝代,历经1400余年的大石桥,它连接着洨河两岸,也连接着历史和今天。大石桥修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即公元595年至公元605年间,由匠师李春主持,后宋哲宗赵煦将大石桥赐名安济桥,意为“安渡济民”,因所在地在赵州,故后人称之为赵州桥。这座堪称世界桥梁鼻祖的建筑,,是迄今世界保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它比欧洲同类型桥的出现,优先达千年以上。赵州桥文化博大精深,融汇了古代科技、建筑艺术、人文美学和民风民俗,是多学科的文化宝库。另外赵州城西关历史上“三河并流”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区域桥梁密集荟萃的人文景观特征。在南北纵贯的甘水河、冶河、护城河,座落着三座石桥,分别为敞肩式的永通桥、联拱式永济桥和石梁式的护城河桥,且都具有研究价值,而三座桥相距仅有100余步,这一“百步三桥”的奇特景观,在我国北方的州、县中,是比较罕见的,这也是赵州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建于东汉末年的柏林禅寺与赵州桥遥遥相望,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称柏林禅寺。晚唐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禅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禅宗文化也延续千年,享誉世界禅林。禅文化和茶文化结为一体,逐渐形成禅茶文化,其原创始祖是从谂大师,让禅与茶结缘形成禅茶文化的“根”在赵州柏林禅寺。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处矗立着一座建于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的佛教建筑经幢,因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赵县古称赵州,所以俗称“赵州陀罗尼经幢”。该经幢高峻秀逸、造型别致、比例匀称,不愧为全国同类石幢中最高大、最完美的古石雕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世人称之为“华夏第一塔”,被列为“中华之最”而载入史册。

赵县是著名的“中国雪花梨之乡”,雪花梨因其果肉洁白如玉,似霜如雪而得名。赵县梨树栽培历史久远,并且规模大、产量高、品质优,早在秦汉时代就被历朝历代选作贡品进贡朝廷。梨,在赵州这片热土上栽植繁衍,长达2000余年之久,它见证了朝代更替,经历了战乱灾荒,目睹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也传承着深厚独特的“赵州梨文化”,《赵州梨的传说》就是梨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传说中的故事最早在唐代就开始在民间流传,普遍饱含着对赵州梨的赞美直至神华,对勤劳智慧的赵州人民的颂扬,对邪恶势力的鞭挞等健康向上的内容。自2000年开始,每年4月中旬梨花成型之时和9月中旬梨果收获之季,赵县先后举办的梨花节和采摘节,已成为平原地区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使赵县的梨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赵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其中赵郡“平棘李氏”家族的郡望文化,是赵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赵县文史考究,赵郡李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门望族,其中有战国时期名将李牧,名臣李世安,名诗人李颀、李嘉佑、名书法家李阳冰等。赵郡李氏在唐代成为最显赫、最辉煌的时期,先后有17人任过宰相,其中李吉甫不仅是宰相,还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宰相李绅还是一名诗人,他的诗词《悯农》还广为流传。在赵州桥公园碑林中有一对石碑分别写着“攀龙鳞”“附凤翼”,这两句话出自耿纯劝刘秀登基的故事。耿纯就是赵州人,一直跟随刘秀身边,在公元256月间,刘秀和耿纯等从中山去邯郸时的路上,行至赵县时,众将军一致劝刘秀当皇帝,但被刘秀谢绝。后来耿纯又劝说刘秀,大意是:众将抛家撇业南征北战,为的就是攀龙鳞、附凤翼,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不能如愿,恐怕人心就会涣散,甚至离你而去,如果到时再想收拾,就难多了。最后,刘秀听从了耿纯的建议,南行30里后,登基称帝,建立东汉。耿纯告老还乡后,在赵县筑起一座望汉台,后人将“攀龙鳞”“附凤翼”刻于石碑上,竖于望汉台洞券门两侧,以颂耿纯之壮举。而今,望汉台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难觅其踪,所幸的是与它息息相关并损毁严重的“龙凤碑”经复原后,又复立在人们面前。

在赵县诸多文化中,还有“鼓文化”和“驿递文化”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赵州鼓文化可上溯到商周及战国时期,是深受赵县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尤以战鼓、扇鼓、背灯挎鼓最为出名,被称为鼓中三绝而广为流传。我国古代的快递交通、物流、信息传递,基本依赖于驿道、驿使,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驿递文化。赵州桥的修建,让贯穿赵州境内20多公里的古驿道更为畅通,也使驿使和百姓往来更为便捷。现在赵县的驿里街、所里街,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带有标志性的古驿道旧名称。赵州古驿道的规模和繁荣程度,从晚清时驿站足有200人的规模,全年总支出约占全年田赋收入的三分之一,不难看出赵州驿递的繁忙和社会承载量有多大,也能看出驿递文化是多么深厚。

如今,赵县,这座文脉纵横之城,撩开人世烟雨,拂去历史尘埃,不断探寻千年的人文珍藏,继续弘扬灿烂的文明成果,我们走在城中,品禅茶,嚼文化,话天下,我们行在乡间,餐驴肉,观梨花,话桑麻,在多彩的古韵美景中,与赵州百姓共享经济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受着古桥、古刹、古城蝶恋后的发展热潮。

 

[下一篇] 分界洲岛,让心灵回归自然

[上一篇] 清明随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