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中药名,春季出芽后,多卷曲成团状,灰白或灰绿色,因全身呈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这时采收,又称为“绵茵陈”。民间谚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就是说茵陈要在农历三月采收药用价值最好,所以清明后谷雨前是最佳采挖期。
茵陈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中医医学认为,茵陈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等功效,常用于辅助治疗黄疸、尿黄、泡疹等病症,除药用外,茵陈在民间还可用来泡茶,起到清肝利胆、健胃消食的作用。
清明过后的某天,约一两好友,前往平山温塘附近山坡地段,寻找并采挖茵陈。今年冬季干旱的很,没有下过雪,开春也没有下过雨,村民们开垦的片片坡地里,没有一点水分,也没有开始种植庄稼,茵陈才刚刚出芽,还很嫩小,小的直径只有三四公分,大的也就五六公分,并混杂在许多叫不上名的杂草中,就要一棵棵寻找辨别,这样一次次蹲下起来,用小锄锄下来,再捡到袋子里,一会儿就感觉腰酸背痛起来,蹲下次数多了,腿也有些胀痛,只好挖几棵,直起腰来休息一下。但在看到袋子里的绵软白绒的茵陈不断增多时,又感到很有获得感。一个多小时过后,袋子鼓胀起来,想到后期还有很多工序,多了会更累,便收工回城了。
回到家中,不顾渴累,与老伴一起开始一棵棵择茵陈,挖的时候总觉得少,可现在看着一大堆的茵陈苗又犯难了,择茵陈要把每棵的根去除掉,再把干枯的叶子捡出来,把土沙抖干净,才算完成,不知不觉经过几个小时的忙活,总算择完了,望着一大盆灰绿色茎叶,满身白色茸毛的干净茵陈,满满的成就感。接下来就是放到洗菜盆中冲洗,有意思的是,茵陈放在水里一是不下沉,二是叶片不沾水,好像有层油保护着它,只有把它按到水里进行清洗。经过三四遍的洗涤,放到蒸锅的箅子上让它控掉水分,又过了一个多小时,便把茵陈转移到阳面晾台,在铺好的塑料布上摊开进行晾晒。直到这时才感觉到有点饿,一看时间都近晚上七点钟了,赶紧随便做了口吃的,才休息下来,看了会儿电视,上床睡完一觉又感到腰腿也痛了起来,我知道,还是平时活动量小了,偶尔活动大了点,就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休息一两天就会好的。
后边两三天,就是翻看晾晒的茵陈,春天的时候,太阳可以照进晾台,第一天,很支棱的茵陈开始蔫了下来,我把下面的翻到上面,又把晒不到的地方转移到有阳光的地方,蔫下来的茵陈摸起来手感特别好,非常丝滑绵软,总想把它贴到脸上亲昵一番。第二天,茵陈更加绵软,细小的茎叶已开始发干,叶片也有了脆碎的感觉,每过两三个小时就翻倒一次,正好这几天阳光充足,这一天下来,大部分已经干了,但还有一部分根部还不行,摸起来还是有湿度,再晒一天吧。到了第三天的下午,触摸到的茵陈已完全干透了,大小茎叶都有了硬度,抓到手里有点扎手,稍一用劲,明显感觉到断裂的声音,这样就可以进行炮制过程了。
炮制,是中成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包括烘、炒、泡、煮等多种方法,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贮藏和服用。茵陈是一味中药,如若把它制作成茶用来平时饮用,就要进行一下加工,我采用了炒的办法,把中药茵陈变成了茵陈茶。
炒制茵陈茶火候是关键,家中有烙饼用的饼铛,在燃气灶上小火加热,放进茵陈,继续保持小火。用手上下来回翻动,因为手对于火势的大小比较敏感,手只能抓取茵陈,而不要碰触锅底,以免烫伤,太烫时也可以用木铲辅助。翻动时要观察茵陈叶子的颜色变化,一般是碎了的叶子靠近锅底,先出现微黄的颜色,所以要多向上搅动它,等大部分茎叶都发生微黄的颜色变化后,便可以出锅了。出锅前准备好一块地方,要能够把很热的茵陈摊开摆放,让它快速变凉,再进行下一锅的操作。这时炒制过程中,茵陈散发出来的独特芳香味充满所有房间,并长时间挥发不去。
很快,炒好的茵陈就成了茵陈茶,开始择洗茵陈时觉得还那么多,可是经过晾晒、炒作制好后却没有多少了,拿在手里,根本感觉不出它的重量,把它装进容器中,也不过一二两了。看来茶乡茶农们的辛勤劳作也一定是这样,从茶树采来茶叶经过加工到饮用茶,也会由一大堆变成一小堆,也会由几斤变成几两的,要不然不会那么贵的了。由此也进一步体谅出茶农们的辛苦。
每次想喝自己亲力亲为的茵陈茶时,便取出少许,开水冲泡,顿感香气四溢,茶水呈淡黄色,含在口中口感滑爽,余香悠长,尤其是在酒后或饮食较油腻后,饮上一杯茵陈茶,以养护肝胆、调理脾胃,那种悠悠然的感觉妙极了。
2025年4月15日
炒制前的茵陈
炒制后的茵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