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到莘莘学子参加高考,向着光荣与梦想发起最后的冲刺,不由得想起我的高考经历。作为我们那个年代的农家子弟,高考是实现鲤鱼跳龙门、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场面也是蔚为壮观。而且与很多同龄人相比,我的高考生涯更为丰富,因为前后连续经历过三次,所以印象尤为深刻。
1981年,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五次高考,也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我是在老家村子里长大的,没有接受过学龄前教育,直接上村里的小学、初中,那时候分别是五年制和两年制,就是后来在安阳县一中读高中,也是两年制。所以满打满算,我也就是接受了九年的学校教育,尚未经历够十年寒窗之苦,就匆匆披挂上阵了。
按说,我的中考成绩并不差,否则也不可能考上安阳县的重点高中,须知,当时我们村初中两个班100名学生,能考上安阳县一中的仅有5个人,可见也是凤毛麟角之类的存在。但到了人才济济的县一中,学习就感到有点吃力。记得高一结束时,是要分快慢班,当时就非常不幸地分到了慢班。这也怪我自己,我从小时候起,就对文科感兴趣,但我们那时候是理科热,当时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也就跟风选择了学理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学起来就比较吃力,成绩自然也不会好。我记得那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这样的作文自然是难不倒我,但光是语文成绩好有什么用呢,种树种错了地方,跟毁树差不多,数理化拉分太多了,所以这年高考很不幸就被刷了下来。
第二年1982年接着复读。那年暑假在家里还继续看书,没有放弃努力。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稀里糊涂地居然将物理书给弄丢了,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返校后忙着想把物理书买上。因为那时候教材在新华书店买不到,只能在学校买。学校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当时是按班级报计划,人家的物理书都没有丢,就我的丢了,要补报计划,所以一时间还拿不到手。当时语文老师王金玉看到这个情况就对我说,“丢了就丢了吧,也许是天意。小高你文科不错,应该扬长避短,要不你改学文科吧。”在王老师的劝导下,及时调整方向,选择学文科,当年的高考成绩就好了很多,距离当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是只差几分。
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离录取分数线只差几分,不是指的上清华、北大或者其他重点大学,因为那时候还没有“211”、“985”之类的说法,我说的是距离上中专、技校之类的一般学校只差几分。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大学还很少,也没有什么扩招,即使上个中专、技校也是国家包分配,是鲤鱼跳龙门。而且那时候高考录取率比较低,全国平均3%,即使我们学校是重点中学,高考录取率也不到7%。我记得那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榜尾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后,我既然是名落孙山,就当是发扬风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将录取指标让给孙山兄了吧。
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第三年,1983年,我接着复读。自古华山一条路,当时文科考的是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时政6个科目,多数是靠死记硬背,我那时每天搬着个凳子,坐在大树下靠着大树背书,历史、地理书都是倒背如流,一本新华小词典,多数成语也都烂记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前有个预考,我也是信心满满,考试成绩全校第一名。正式高考时发挥稍微差一点,当时我记得是465分,高出当年本科录取分数线10分。事不过三,那年我被河南财经学院录取,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
我记得那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挖坑”,给定的素材是一个人挖两锨换个地方,另一个人是照着一个地方使劲挖,讲的就是不能三心二意,一心一意才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的三次高考经历中,语文作文题目第一年是“毁树容易种树难”,第三年是“挖坑”,都和种树密切相关,我当时的信条也是,“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能吞吴。”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这棵小树苗也终于修成了正果,成了一个可用之才。
感谢党和政府,恢复了高考,让我们这些农家子弟能够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感谢教育和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当然也要有些许感谢我自己,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放弃目标和努力。这就是我的高考经历,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当今的高考学子能够有所启迪。
[下一篇] 知己难求
[上一篇] 王兴与他的《新闻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