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青铜神斧劈开高大的石山,形成两岸奇峰对峙,黄河一泄千里,九曲回肠,十里长峡,龙腾云天之气象,黄河之魂的壮美奇观,让全世界知道了青铜峡。
青铜峡大峡谷,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形成,全长8.6公里,谷宽600到800米,谷深200米,最窄处90米,素有“塞上三峡”、“黄河小三峡”之誉。1958年8月,我国水利建设者们,在物资极度匮乏,技术条件落后,全凭肩扛人挑的情况下,在青铜峡谷口处,开始修建中国最早的闸墩式水电站,直到1967年12月投入运行,1978年8月8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历时二十年。今天,这座我国在西部民族地区建成的第一个水利工程,仍然担负着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这一美誉,广为流传。
我们在2025年6月24日的下午3时,从甘肃景泰一路而来,一座高大的牌坊横亘在我们面前: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我们终于到了,一路携风带雨,穿越沙漠戈壁,在奇幻的风景里奔驰,领略了西北的粗狂。
走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型雕塑。一个滚圆的巨石上刻有九条龙,这是一个被称为“九龙戏水”的巨型雕塑,它与周边的九龙图腾柱相互融合辉映,深刻诠释青铜峡九大干渠,回汉人民团结进取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代意义。我们徘徊于此,不仅感受了九曲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也体会到了青铜峡在黄河中上游的重要位置。
九曲广场对面有一座气派的建筑,建筑格局庄重典雅,它的名字叫“宁夏水利博物馆”。这里珍藏了许多青铜峡建设时期的珍贵物品,水车、架子车、扁担、箩筐、竹篓等,虽然这些老物件我们大多都很熟悉,让它们见证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弥足珍贵。
景区电瓶车停在黄河边上的一条甬道上,因为太想看到青铜峡水电站英姿,连续问了几遍司机何时开车,司机都笑了。一路疾驰,黄的浓重的黄河水,在我们一侧奔流而去,远处孤傲的山峦像一个个鹰隼,向我们飞来,我们顿感一场风雨将至。
大坝到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大宏伟。也许是我们看了三峡大坝之后,有了固定的印象;也许看过的现代版大坝太多,这里似乎已经不入法眼了。灰头土脸的形象和浑浊的黄河水一起构成的画面,显得苍老枯黄,几乎激荡不起任何诗意。我拼命地拉近镜头,拍下“青铜峡水电站”几个大字,也显得并不威武。同车的几个年轻人似乎也没有在意,我还是感慨地告诉他们,那个年代能建设这种规模的大坝,已经不易。
穿过大坝,走上了一座“幸福桥”。这是一座铁桥,桥梁上系着红绸带,在风中飘舞,这是真正的幸福呀!只有那个时代看到水电站发电,电灯突然亮了的人,才知道幸福是什么。一起出行的1959年出生的敬东老兄,更懂得这座桥,这座大坝,这座水电站的意义。
在码头乘船,逆水而上,浪花飞溅,芦苇欢唱,黄河此时变得有些汹涌。坐在船上的人都比较安静,只有我在窗口处不停地拍摄,而他们只是静观眼前的风景。直到游船靠上码头,一片青翠的芦苇摇曳着风姿,在劲风的催动下,用力地鼓掌,欢迎我们的到来。几秒钟的时间,细雨就自天空飘落,让大家加快了脚步。
看到远处山坡上的雄伟建筑群,那应该是闻名的一百零八塔。我们紧走几步,就看到了一百零八塔的标志性石碑,前后有三处,直到我们冒着细雨登上高地,俯瞰一百零八塔,才感受到了这座西夏王朝佛教建筑的不凡气势。
一百零八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齐的喇嘛塔群之一,总面积有6980平方米。塔群依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分为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托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塔群,总数达一百零八座,因此称为一百零八塔。这种世上稀有的大型塔群,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历史和深远的佛教文化闻名遐迩。
在我拍摄塔群,发布了抖音后,有人问我一百零八塔的含义,我也不知所旨。西夏人也许喜欢一百零八这个数字,这个数字中也许透着神秘。这使我想起了《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个传奇人物。这种数字巧合,其实没有任何的联系。佛有佛说,道有道意,历史的过往,只有历史研究可以证实。一名游客,只是看看,欣赏一下,不必深究。
雨,似乎有些急促,我们只好跑了几步,寻找返程车辆,看到还有一段距离,中间还有一处塔林博览馆,只好放弃参观了。虽有遗憾,又是无奈,人生的旅途往往如此。
终于,我们期待瞻仰的青铜峡黄河铁桥,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和青铜峡水电站同时开建的铁桥,1959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主要是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运输物资而建,是宁夏第一座黄河桥梁,也是包兰线青铜峡车站的咽喉。
青铜峡铁桥被称为“八国桥”,有着诸多的传奇故事。这是座半永久性桥梁,桥长292.3米,桥身有七孔折穿式花梁和折装式桥梁等组成,桥墩采用木桩及铁丝笼片石结构,为单行道。整个铁桥安装使用了35000个铆钉。铁桥多处生锈钢梁上镀有英国、法国等八国文字及生产年份标记。走在桥上。滚滚黄河水向东流去,遥想当年的壮举,只有惊叹和感叹。一座铁桥承载的不仅是兴国的志向,更是一个民族走向兴旺发达的深重意义。如今在黄河之上,架起的无数座桥梁,现代化科技含量已经令人咋舌,但青铜峡黄河铁桥,在我眼里,呈现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一种气势。
那天从位于甘肃景泰县的黄河石林下来,看到石林里标注的黄河水位曾经达倒石林的183米高度,还有些琢磨不透,了解了青铜峡谷有200米深度之后,才明白,黄河一路从高原狂奔而下,来到落差几千米的中下游,难道不是从天上来吗!感谢李白的诗,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