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解读《五绝•夜归草堂》
解读《五绝•夜归草堂》
作者:常小靠

赞杨(张炳吉)先生的《五绝•夜归草堂》短短的20个字却激发了我无限的激情,总想对此诗谈谈自己的理解。

原作是这样的写的:“峰向寒天立,人从月下归。清幽生野路,空寂满心扉。”我的理解是:

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地笼罩了赞皇山。山峰在寒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冷峻,它们像一个个沉默的巨人,坚定地矗立着,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山林。“峰向寒天立”,那挺拔的身姿,在清冷的月色中勾勒出坚毅的轮廓,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此时,我正从月光下归来。月光如水,洒在蜿蜒的山路上,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纱。我脚步轻盈,却又带着几分疲惫。白日里在山林间探寻灵感,与自然对话,虽收获满满,但身体的劳累却也难以掩饰。然而,心中的那份喜悦和满足,却如这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

沿着野路前行,四周的清幽之感扑面而来。路边的草丛中,偶尔传来虫鸣声,那是大自然在夜晚奏响的乐章。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花草的芬芳,那是大自然特有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清幽生野路”,这一路的清幽,如同一场心灵的洗礼,洗去了我身上的尘埃和疲惫。

渐渐地,种诗草堂的轮廓在月光下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它静静地坐落在山林之中,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等待着我的归来。走进草堂,屋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那是我平日里写诗留下的痕迹。桌椅依旧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在默默地等待着我继续书写那些关于生活、关于自然的诗篇。

坐在窗前,月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我陷入了沉思。这空寂的氛围,满溢在心扉。在这喧嚣的世界里,能有这样一片清幽之地,让我远离尘世的纷扰,与自然相伴,与诗书为友,是多么的难得。这份空寂,并非是孤独和寂寞,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和沉淀。它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加深刻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夜已深,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山林间的风声、水声,感受着这份空寂与清幽。在这赞皇山中的种诗草堂里,我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夜归的时刻,我与自然相融,与自己对话,享受着这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

[下一篇] 我对《九月九日山居记志》的理解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