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村庄记忆
村庄记忆
作者:兰君


从前,黄河南有个大财主,他自夸游遍了天下美景和各处名胜古迹。恰逢一个卫运河西岸馆陶籍的商人同他打赌说:“我说一个景致如画的地方,你根本没去过”。那财主不服气地说:“你说什么地方?”馆陶老乡说在我们家乡有句歌谣你听着:“滩上铺上毛刘圈,过了码头是营盘,青城紧对后花园,往北看十里大店,向南看北阳之堡,向东看一溜儿仨窝窝,站在路桥桥头上天河。”

“嘿!在路桥桥上能到天河?”那财主一听,来了精神,说:“若有这个美地方,我把家产分你一半儿;若无,罚你给我扛一辈子活!”“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俩人当即签字画押。

那个财主亲自来到馆陶走访。沿着卫运河大堤从南向北走访打听,原来馆陶老乡说的是一串村名。那个财主本来打算站在桥上看天河,谁知看到的竞是这些萧条冷落的村庄。这下,可把那财主的鼻子气歪了,他思前想后,越想越生气,加上旅途疾苦竞一命呜呼了。后人没记住那个财主和馆陶老乡的名字,却把那几句“村名顺口溜”流传下来。

在农村,几乎每个村庄的名称都有自己的来历,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在被人们忘记,然而从现存的村庄名称上我们仍能找到一些反映时代文化的线索。

村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日常交往中,为识别周围的自然环境或与周围其他村落相区别,对居住地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符号,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在村名中蕴含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环境的变迁和风俗民情,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记载,是一本敞开的有着重大学术意义的人文教科书。

作为河北省邯郸市的东大门、大唐名相魏徵故里—— 馆陶,是个“千年古县”,文化积淀深厚。西汉初年始置馆陶县,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山,赵国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因其富尧唐之遗风,有儒家教育之余泽,深厚历代帝王之青睐。先后有汉文帝刘恒、汉宣帝刘询、东汉光武帝刘秀和唐高祖李渊4个帝王的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有三国魏文帝、晋庄王和明鲁庄王3个帝王的儿子被封为“馆陶王”。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的轶闻和人文景观。

馆陶县辖4乡4镇,277个村中有247个是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村庄名字的由来都包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村庄名字的变迁都折射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馆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成为无形文化资产。

馆陶村名的形成,形式多样,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县志、府志各种志书和诸多参考资料,走访了许多老前辈和爱好地理、历史、文学的各界人士。经过分析、比较和筛选,发现馆陶村名文化非常丰富

 

依主要姓氏命名


依居民姓氏命名的,就是以该村大多数居民的姓氏命名的,如谭庄、杨庄、吕庄、武张屯、邢张屯、前宁堡、后宁堡、前许庄、后许庄等,诸如此类的村庄占十分之一。

村庄名反映了人们重视宗族关系的特点。在馆陶的村庄中蒋庄、申街、樊堡、柴庄、蔺村、马寨、闫张屯、马张屯、牛张屯等均以本村大户姓氏来命名该村。据了解,这些村庄最初的村民姓氏也为现在大户姓氏。而实际上,这些村庄里的村民或近或远都有一些血亲关系。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但是这些村庄的大户一直保留着,并不断扩大。这种同姓氏的村民小聚居的现象反映了当地村民重视宗族关系的心态,也反映了这种心态仍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这些村庄已有异姓氏村民入居,本村村民姓同姓的现象范围在缩小,而这又反映了现代人开放的心态,宗族关系在被弱化的趋势。

 

依历史传说命名

依历史典故命名的,就是以传说中的历史事件为依据命名的。馆陶作为宋辽交战的古战场、分界线,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有近60个村名诉说着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

据传,宋辽交战时,宋朝将领穆桂英身怀有孕,仍率兵在此安营扎寨,生下孩子。时值深秋,此地野生菊花遍地,所以女儿起名杨金花,该寨故名孩寨。穆桂英生下女儿后,因带孩子作战不方便,曾把小孩放在所驻扎的营寨,人们却称该寨为放儿寨,后演变为房儿寨,就是现在的房寨村。后与辽兵交战时,为了婴儿的安全曾把小孩藏在此寨,故名藏儿寨,移民据此寨遗址,盼望能常年在这里生儿育女,就起村名常尔寨。和尚寨,据说是宋辽交战时,宋朝将领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杨五郞在此削发当和尚,故村名就叫和尚寨。宋辽交战时,此处曾是辽兵的多处草料厂之一,移民在此定居后,按大户的姓氏分别起名为范草厂、王草厂、杨草厂。据传,战国时,孙膑、庞涓交兵,在此设过五雷阵,山西洪洞迁民来此定居,建村立寨,分别起名为孙雷寨、安雷寨、高雷寨、王雷寨、候雷寨。宋辽交战时,萧银宗曾在此屯兵,村名为萧屯。在宋辽交战时,辽主萧太后的兵马,曾在此安营扎寨并摆过“迷魂阵”,迁民来此定居,借用“马虎”(迷魂)之意起名马虎寨,后演变为麻呼寨。

 

依地理位置命名

依地理位置命名的,就是以该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政区位置、水域河流、文物景观、村庄地势为依据而命名的。如滩上、花园、前符渡、后符渡等。

像滩上,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地处卫河西岸沙滩上,故起名为滩上。花园,据记载西汉置县后,此地曾是县城近效的花园。明永乐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在原花园旧址,故起名为花园。据传,宋辽交战时辽兵将领持萧后符,往返于萧城和皇营之间,在这里渡河,此外修两处渡口。明永乐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村民在西渡口定居,分称前符渡口、后符渡口,后演变为前符渡、后符渡。据记载,西汉置清渊县以后,清渊县城至邱县县城的大路经过此处,这里的故河道上建有一座桥梁。移民来此,在大路桥附近定居,所以就有了陈路桥、刘路桥、李路桥三个村名。据传,村西西沙河为漳河故道,有几处渡口,唯此渡口水浅可涉水过河,人们称这里为浅口。河套,是因为这时三面环故河道而得名。因村西有天河,为汲取“天河”之水灌溉这片肥沃土地,使村庄兴旺,故起名为辘轳头,后演变为卢头。拐寨,是因为该村建在漳河拐弯处,故起名为拐寨。

 

依产业特色命名

依产业特色命名的,就是以该村居民老辈人从事的产业特色或主要经济来源为依据命名的,如要庄、油寨、丝窝寨。

油寨、要庄等移民先辈有生产织布梭的手艺,来到这里后还生产织布梭,所以把村叫做梭庄。从洪洞迁来的老辈人有榨油技术,榨的油很香,远近闻名,村名就叫油寨。移民来时有养蚕技术,家家户户都养蚕,靠卖蚕丝养家糊口,所以起名叫丝窝寨。从山西迁来时,大多数人都会做梳妆的匣子,所以村名就叫匣庄。移民从山西来时都有搓草腰的技术村庄起名叫腰庄,后演变为要庄。许路疃、刘路疃,明永乐二年许、刘姓村民从山西迁来时因多数村民有熟练的铁匠工艺,来此后设红炉多处,各为炉摊,以后铁匠们又赶集,上路设摊,称“路摊”后“摊”演变为“疃”,按大户姓氏分别叫许路疃、刘路疃。

 

依特有事件命名

 

依特有事件命名,就是为纪念该村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名人烈士和发生的特有事件而命名村庄,如寿山寺、八义庄、息元村、林北等。

抗日战争时期,村长张寿山为保护八路军和粮食,被日军活活烧死,为怀念他,将村名南彥寺改为寿山寺。1943年12月2日军进行大扫荡,深夜包围北安庄村,抓住抗日村长霍林北,逼他说出八路军在哪里?粮食藏在哪里?他英勇不屈,坚决不说,被日军杀害。人们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村名改为林北。1943年12月17日,日伪军300余人包围南广才村,为抢粮食逼问群众,先后将李学祥、武怀秀等8人残害致死,为纪念这8名义士,村名改为“八义庄”。

 

依吉祥愿望命名

依吉祥愿望命名的,就是先辈为表达某种愿望而命名的,如安静、富庄等。

现在的安静村,原来叫寿林堡,移民时,村庄闹纠纷,一个文人出来调解,矛盾解决,为了团结和睦,改名安静。村民迁来时,一定要齐心协力来建新村,大家都同意起名叫自新寨。太平庄原来叫潘庄,大家都昐着能太太平平安居乐业,大伙一致同意改为太平庄。当初迁来定居时,移民都盼望荣华富贵,就起名叫富贵庄,后演变成了东富庄,中富庄和西富庄。齐堡是移民定居后,为章心协力建造新家园而命名的。平堡是为平掉战争留下来的堡垒改为良田,人人都盼望永无战争,所以叫平堡等。

   一个村庄的命名,可能有几种说法。特别是依传说故事命名,可能有不同的故事发生不同年代。有的既照顾姓氏又照顾位置或形象,有的历史传说与实际情况不符,现只取其一作为命名方法就足见馆陶村名的命名方法相当错综复杂。  

展望这些村名也未尽合理,随着时代的延续和发展,还必将产生更多更好的村名来,也将有许多的村名被更名或消失。馆陶的村名文化底蕴会更厚重更丰富。让我们记住村庄、记住历史、记住村庄变迁背后的故事。

村庄的名字是一首诗,缠绵而浪漫。

村庄的名字是一首歌,高亢而激越。

村庄的名字是一条河,温柔而美丽。

村庄的名字是一部书,醇酽而深厚。

 

作者:兰君,牛兰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馆陶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陶山》杂志社编委,在《卫运河》《农民日报》《小小说》《运河网》等发表作品百余篇,数次获奖。

责任编辑:清风


[下一篇] 我家的神龛

[上一篇] 邻里节 邻里情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