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传说故事 > 中国龙故事之营川坠龙
中国龙故事之营川坠龙
作者:韩中清



营口坠龙举世奇,搭棚泼水救多时。

声如牛叫双睛凸,暴雨浇身残体驰。

“彩龙飞舞迎春到,金凤腾飞报喜来。”1934年7月初,营口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人们用苇席给它搭凉棚、挑水浇,寺庙僧侣每天为它作法超度,数日暴雨后它消失了。

8月初《盛京时报》刊登“龙降酿灾”新闻: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8月8日,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特征一致的尸体。当时的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龙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盛京时报》派人采访,称为“营川坠龙”等。此事轰动一时,观者络绎不绝。骨架保存在营口一个师范学校做标本,后下落不明。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播出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次年又在《龙影遗骨》中探讨此事。

营川坠龙事件,网上介绍的标题主要是“营口坠龙”。营口市史志办编辑、史志办主任周丛一主编、韩晓东等主编的《营口龙之谜》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营口市史志办主办的“营口春秋网”之影像—“营口龙之谜”中,有央视等电视台录制的几个视频。

1934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其相似的尸体,并且此前有附近居民见过、接触过其活体。

依据前面的介绍,做个特征综述。

1、长条形,十来米长。

2、有杈角。

有双角(普通的水生动物无角)且是鹿角那样的杈角,这在动物界非常罕见,真是传说和正史记载里龙的特征。

3、有鳞片:运尸体时,鳞片装了两大筐。

4、嘴上两个长须。

5、有四爪,爪印子清晰存在,有报道。

6、大眼睛凸出。

7、脊骨28节。专题片《龙影遗骨》说《盛京时报》报道是28节。

8、声如牛嚎,它死亡前,人们听到过。古代文献里龙声如牛。

9、腥味极浓,弥漫很远,体气参天。传说文献和正史记载里,龙腥味极浓。

10、能在空中飞:据《盛京时报》“龙降酿灾”文章报道。

11、能力超常。曾在天空下降,弄翻几只小船,卷坏一些房子,这是普通动物做不到的。可见,该动物与传说里龙的标准类型,多个特征完全相同。

《清史稿》谈见龙现象共八十二次,谈降龙的很多,其中属于坠龙类型的有四次:康熙七年七月,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六十年六月,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刺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死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咸丰三年十一月,西宁西纳川降龙,臭味数里。

另外,《永平府志》记: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七日后飞去,坠落田里达七天。

中华文化崇拜龙,1944年大庆坠龙事件,及南宋太白湖坠龙、清代乐亭县坠龙,当地群众都为它搭席遮身,一般还泼水保护它。明代新会县渔民打死坠龙、清代咸宁县人系龙颈游市,超出了普通文化,反映的心理值得文化史专家研究。

《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即公元805),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纵观三日。宋代辽国皇宫藏有龙骨标本,《辽史·太祖本纪下》记:“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也介绍过他多年出使契丹时所闻该事。元好问续夷坚志》对该事谈的更详细,是条五尺小龙。

(来源:网络转载)

[下一篇] 中国龙故事之祭龙节

[上一篇] 中国龙故事之树倒之迷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