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藁城区九门回民的来历
藁城区九门回民的来历
作者:百草丰


        近‬闻‬河南省‬孟州市的‬同行‬们策划创编了大型音乐剧《韩‬愈镇州宣抚平叛》正在加紧‬排练中,不久‬就要‬与广大观众‬见面。其中的“男一号”主人公韩‬愈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人‬称‬“百代文宗‬”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韩‬昌黎‬”。稍有‬历史‬常识‬,谁‬不‬晓得‬韩愈‬自号‬“韩昌黎‬”?为什么‬孟州‬的同行‬,去‬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河北‬人‬“韩昌黎‬”去‬树碑立传‬呢‬?原来‬韩愈‬祖籍‬“郡‬望‬昌黎‬”,后‬移民定居‬‬孟州‬。因此‬,说‬韩愈‬“故里‬孟州‬”也‬就‬不足‬为怪了。
       《韩愈镇州宣抚‬‬平叛‬‬》讲述‬的就是‬韩愈‬赴‬镇州‬(今‬正‬定‬)招安‬藩镇‬割据‬势力‬、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史实‬故事。
       唐朝因“安史之乱”而元气大伤。特别是到后来,藩镇割据实际上形成了对抗朝廷的各自独立的王国,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再也无能为力,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唐肃宗时,把曾经是安禄山的部将、义子,归顺朝廷后立有战功的张忠志封为赵国公,称其军“成德军”,拜节度使、恒州刺史,并赐皇家姓氏名“李宝臣”,此即河北历史上著名的“成德军”之始也。
       唐穆宗李恒继位后,恒州改称“镇州”。河北的“成德”(治镇州,今正定)、魏博(魏州,今大名故城)、幽州(今北京地区)三藩镇成为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势力最强悍的地区,史称“河朔三雄镇”。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时任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承宗死后,其弟自愿入朝,以此结束成德军与朝廷的割据局面。却引发了成德军部将回纥人王廷凑兵变,杀死朝廷派来的主帅而自立。朝廷派出宰相裴度率九镇节度使合力平叛,东征镇州,被挡在娘子关以外,损失惨重。
       韩愈之前曾跟随宰相裴度任行军司马,协助平定过“淮西之乱”,表现亮眼。穆宗登基,韩愈擢任兵部侍郎,次年即有镇州兵变。王廷凑残酷杀害朝廷派来的节度使田弘正及将吏共计3000余人,公开反叛朝廷。宰相裴度披甲亲征,屡遭重挫,足见王廷凑带军用兵之能力和对抗朝廷之决心。
       就在朝廷颜面尽失、进退两难之际,唐穆宗钦点韩愈赶赴镇州,入虎穴谈判,宣抚招安王廷凑。韩愈千里迢迢,快马加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赶赴镇州宣抚乱军,大智大勇,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了举国震惊的镇州之乱。回朝不久,韩愈拜吏部侍郎,后世也常以“韩吏部”敬称之。两年后韩愈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正定平叛是韩愈文治武功最耀眼夺目的一笔,以史称“勇夺三军帅”而传颂后世!
       韩愈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宣抚镇州叛乱后,朝廷不得不作出承认王廷凑为镇州节度使的事实,以此平息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动乱,开启了回纥人统治镇州的百年历史。

       王廷凑,回纥(音ge,回族古时称呼)人,原为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契丹人,王世真与王承宗之父,成德军第一代节度使李宝臣裨将,杀李宝臣之子李惟岳而擅立,后传位其子王世真和王承宗)的部将。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王承宗死后,朝庭派原魏博(治所魏州)节度使田弘正改任成德军(镇州,治所今正定)节度使。王廷凑利用职权发动了兵变,杀害田弘正及将吏、家人、亲友三千余人。朝在重兵围剿不克的情况下,招安王廷凑,承认了王廷凑的成德军节度使地位,实际控制包括镇(恒州)、赵州、冀州、深州等数十个县。

       “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以土地传付子孙”;“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这是史籍里对唐代藩镇割据状态的真切记述。王廷凑家族统治成德军沿袭了五代六人,正好一百年(821——921)。在这长达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作为藩帅,所辖州县,上到刺史、县令、裨将,小至牙兵衙役皆由其委任定夺。其亲信、党羽和族人无不被委以要职。
       镇(恒)州特别是帅府所在地的真定(即正定)和所毗邻的古城九门就成了王廷凑亲信、族人及裙带关系之人所中意的聚集居住地。这应该是石家庄一带吸引回纥人移居而来的最好的历史时期。

       因此,藁城区九门回民乡及周边回民同胞作为移民迁徙安居的历史源头应该追溯到唐穆宗“藩镇割据”的时代。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藁城历史上这些”消失“的村庄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