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一碗面条的故事
一碗面条的故事
作者:任之柱

        面条是我国餐饮行业诸多食品中的其中一种,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地又都推出了不同风味的面条,形成了自己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好评。如北京的炸酱面、上海的阳春面、四川的担担面、山西的刀削面、武汉的热干面,还有河南的羊肉烩面、安徽的板面、各类炒面、速食泡面等。这些面食虽制作方法简单,风味不同,但深受男女老幼的欢迎,甚至一些老外为了满足舌尖味蕾的需要,不惜远渡重洋也都纷纷慕名而来,满意而去。

      自幼我对面条就非常喜爱,在我人生的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我吃过不计其数的面条,但大多都记忆不清。而唯独一次在我岳父家中吃面条,至今我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刚走出校园,分配到塞外沙城站工作,参加工作不久,经人介绍结识了沙城铁路学校教师胡淑敏,不久我们俩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她的父亲是沙城铁路行车公寓一名老职工,她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八人,全靠老父亲一人微薄工资养活着那一大家子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可以想象的到她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困苦。

      那是我和她认识不久的一天,我去她家中看望她的父母,二位老人非常热心地招待了我,尤其是她父亲非要留下我在她家吃午饭。我知道他家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不便打扰,但老爷子非常热情,执意让我留下,我再三推辞也毫无办法。因是初次拜访,又不好意思驳回老人家的面子,只好免强答应下来。

      因我有事来的匆忙,事前也没有来的及和他们打招呼,他家没有做任何准备,但老爷子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非留下我吃饭不可,这下可难坏了老太太,因为那天快临近月未,全家的口粮已剩无几,白面更是空无一口,只剩下免强能维持到月底的几顿杂粮。

      当时我对此事全然不知,在等待吃午饭的时间中,我和老爷子正兴致勃勃的聊着车站和工作上的事的时候,这时老太太悄悄把老爷子叫到一边,小声地和老爷子低声嘀咕了几句,只見老爷子眉头一皱,蹬着大眼睛摆了摆手,把老太太撵了出去,于是我们又继续聊起天来。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老人家把我让到了里间屋,放好饭桌,准备好碗筷,饭前还让我陪他喝上几盅酒,我推辞了几句,说自己不会喝酒,叫大家一起吃饭吧,老爷子挥挥手说:“別管他们,让他们在外间屋吃吧!咱们爷俩边吃边聊,这样方便”我只好不好意思地和老爷子坐在里屋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两碗热气腾腾的热汤面端了上来。我们一边吃,一边聊,全然不知这碗面条的来历。

      过了很多日子,我才从介绍人那里知道了这碗面条的来由。原来我去对象家里那天,老爷子说出要留我在他家吃饭,这下老太太可犯了难。因为老爷子只知道在外工作挣钱养家,从来不过问家里的柴米油盐。所以他不知道家中米面有多少,这些事情全都由老太太去处理。老太太为了这碗面条,只好拿了一个升(过去衡量米面的容器)到邻居家去借了一升面粉。介绍人还告诉我,这家老人们特别热情又特别厚道实在,左邻右舍的关系都特别和睦,对子女教育也非常严格,在铁路家属宿舍中,是出了名的和谐大家庭。

      下月初,在买当月粮食的时候,买回了白面,老太太及时还给了邻居家满满冒尖的一升面,比上次借时足足多了几两,虽然是多还了几两面,但从中也反映出了老人家的为人厚道和忠实,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在那缺吃少穿的艰苦年代,几两面又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呀,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又激动,又愧疚,又后悔,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光阴似箭,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物资极大丰富,人们再也不为吃穿发愁。一碗面条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它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连生口述  之柱整理)

[下一篇] 宋伟的新兵日记(连载37—43)

[上一篇] 高傲的郁金香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