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我进入县委办公室担任资料员。在这里,我们四处搜寻信息、开展调查、撰写报告,跟随领导,参加各种会议,以文谏政。只有夜深人静时,才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一干十年。
中清老兄比我更早进入县委办公室。在宝贵的同事时光里,我们朝夕相处,惺惺相惜。稍有空闲,韩兄、王福长兄长和嫂子,我们便会围坐在一起吃伙房的饭菜,或者品尝福长嫂子做的花椒油拌芫荽菜。
仨人相聚时,便会赛诗或者闲聊。一来二去,王福长还分别给我们俩起了绰号,称中清为“老钢”,叫我“老铁”。至于为何这样起名,我至今也没弄明白。当然,那时的“老铁”,还没有如今所蕴含的特殊意义。至今,韩兄一来电话就喊“老铁”,我便知道是“老钢”来电,说完正事,剩下的便是扯咸蛋。
县委办公室资料工作十分繁忙且极具挑战性。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后,我和中清老兄还共同采访合写了多篇新闻通讯。
与中清兄合作的第一篇是1985年2月18日发表在《沧州日报》的《县长给五保老人拜年》。第二篇是1985年4月23日,青县县委办公室《工作通讯》第5号刊发的《张云霞联贫办厂 “鸭子户”由穷变富》,这篇4000多字的工作通讯,经过改编后向报纸投稿,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沧州日报》联名发表。第三篇是我俩随县委书记在正午时分走访陈缺屯村养牛专业户,极具报道价值。1985年7月13日,《沧州日报》发表了《“县官”“牛倌”对话记》,这是韩兄出手快、角度新的精品之作。我们合作的还有很多,如《义务红娘杨宝韫》,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遥来青县采访,县委办公室指派我俩随同走访、录音,该文于1985年10月6日播出,王遥还寄来稿费。王遥记者屡次来青县采写文章,中清的《架鹊桥》在《人民日报》发表并辑印成册等事,都是后来的故事了。
若不是如今还留存着报样,与记者们来往的信件、稿费通知单等资料,这些往事恐怕早已随着岁月消逝在记忆中了。
中清兄在《槐卿人生》一书中写道:1985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刊登了我最著名的一篇代表作:《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以及另一篇《出售“人情砖” 苦了制砖人》。中清写这两篇文章时,我们肯定同在县委办公室,他也肯定会和我们念叨、分享。
在我看来,这是正义之举,通讯员为人民代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我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毕竟在“司令部”内触碰上层建筑的负面问题,“人情果”虽吃不上,但苦果子说不定他真得兜着走。
后来,《农民日报》群工部曾业松主任受《人民日报》委托,到访青县及上伍乡、村。我和司机邵师傅全程陪同。领导指派我一个任务,让我连夜写出《随曾业松走访实录》之类的文章,足有十几页。记得下午送曾主任上火车后,因为嘱咐“涉密”,我连夜起草、连夜复印十多份,想必是作为县委、县纪委决策参考吧。复印件用的是传真纸,字迹已褪色,否则可作为当时官方资料的印证之一。
忆往昔,40年过去,至今,“老钢”“老铁”经常微信联系,友情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