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觉得在家里休息不如走出家门,于是把自己融入社会,继续为老年朋友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同时他感到可以利用退休的生活,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去,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能写就写出来,能印就印出来。
实现作家梦想。自己因为喜欢文学成为一名作家,这是早期的梦想。2018年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结识了出版长篇传记文学《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的盲人作家张骥良老师。在他的鼓励下打开电脑当年他就开始写作。写胡同、写大院,写自己当年住在西单的生活和见闻。这时又结识了为北京添绿、在家乡涿鹿下葫芦村的山头开展绿化的全珈斌先生。
2021年底,我先后完成出版了约22万字的自传体散文集《梦回西单》、约25万字的纪实文学《桑干河上感恩园》,出版了颂扬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乐龄云”课堂公益老师风采的《良师益友》等三本书籍。
后笔耕不缀又完成了十余万字《盲人的故事》,十五万字的《我是一个片警》,近十八万字的《老仔和他的救援队》,十二万字的《扛旗的人》,约十三万字《雷锋的传人——王晓庆》的书稿。这不刚刚完成了反映老年人生活、2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岁月涛声》的书稿。
这些年自己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社会工作》和《乡镇论坛》等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关于文化养老的见解和论述。其中一篇《开创文化养老新路子》由《中国社会报》推荐,2022年3月8日被中宣部在网上主办的《学习强国》采用。
退休以后经过几年刻苦的努力和写作,自己于2023年初加入到北京作家协会。
参加网上老年大学的主播课。2020年初,北京正处在新冠疫情时期,因为线下所有的公共场所和公园都被关闭,老年人只能隔离在家。为了让老年人参加活动,开辟老年人学习的新途径,自己与另外一名老师开始策划怎样为老年朋友们做点事。最后决定开展网上课程的公益直播课程。因为疫情课上的讲课老师很不好找,这样自己就参加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幸福养老大课堂”的讲座,主讲《话说西单》系列课程。半个学期的课程他主要结合自己小时候住在西单,住在胡同和大院,讲西单的胡同、建筑,讲对西单的认识和住在这里的感受;
2021年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乐龄云”课堂上,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学党史,自己又一次主讲《红色北京》,其中包括讲解李大钊、鲁迅故居、人民英雄纪念碑、今来雨轩红色经典的故事等系列讲座。
为街道党员干部进行学习辅导。2021年还在疫情期间,应北京东城区朝阳门、体育馆路、西城区大栅栏等街道的邀请为社区的党建人员、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讲解《怎样当好党委(支部)书记——学会弹钢琴》《北京市垃圾分类解读》等课程。
任务接下来了,困难还真不少。在准备课件的时间里,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了网上、报纸和有关的许多资料。
退休后做公益事业。这几年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自己先后担任文化养老公益行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在这儿工作期间,主抓了“红枫学堂”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的设置;拟定出文化养老的工作计划;商量组建了全国性的红枫文艺团队百十余支,并组织在各地积极开展文艺活动,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这些工作和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基金会的充分肯定,2023年的总结会上,“文化养老公益行动”被评为优秀奖,在全国老年人 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022年10月,组织老年人到延庆区北张庄村开展助力乡村建设的活动中,我们的老年朋友得知村里还有5万余斤的苹果未出手,“红枫学堂”的王家堡学员经过联系农科院的商业网点帮着销售了3万余斤,从瑞士引进的“红色挚爱”苹果。
还有为退休单位策划、出版党建电子刊物——《党建园地》。2021年初,为配合党中央提出的学习党史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自己向退休单位的党委提出创办一个反应福利中心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做好本职工作的电子刊物,这得到其党委的认可和批准。
为办好这电子刊物,自己全力以赴投入,从电子刊物的策划、组稿、编稿到校稿,利用自己的时间,3年多来一共办了二十余期电子刊物,编辑的文字量达五十余万字。
202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