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素华老师讲在她采访的众多人物中,我们熟悉的全国劳动模范郭凤莲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是在2000年的夏天,姬素华老师所供职的《小城镇建设》杂志社一行人前去山西晋中,要为晋中地区做一本专刊。到了晋中她拨通郭凤莲的电话后,有着铁姑娘个性的郭凤莲答应只给他们20分钟的采访时间。
在他们参观了大寨的所有展室,姬素华老师说:“领略了郭凤莲的风光和牛气,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郭凤莲对我们采访提纲的无视和以‘解放军倒栽葱(到咱村)’的方言讲述了20分钟。”
这次采访郭凤莲,只给了姬素华老师20分钟的时间,着实太短了!本想郭凤莲这么个大名人,应该是痛痛快快地来一次解渴的采访!而名人总是因为万事缠身,吝啬时间。焦急中,姬素华老师想起了头一天在太原采访山西省委书记时的情景:书记因她问的一句话“听说您是清华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的?”而谈兴大发,30分钟的对话变成了40分钟。于是姬素华老师在对郭凤莲的采访中,看钟点差不多时,就灵机一动问起了大寨的教育。她是抓住了“郭凤莲非常重视对后辈人的教育”这个亮点,这样一来让姬素华老师的采访时间“果然20分钟变成了35分钟。”因为姬素华老师牵住了“知识和人才一直在郭凤莲心中占有重要的特殊位置”这个牛鼻子。真佩服姬素华老师这位久经沙场的采访高手,在采访中的灵活战术。
殊不知姬素华老师在回来整理这多出来的15分钟录音时,给她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郭凤莲因为兴奋用了很多的地方话表述,这可让姬素华老师在“采访机上按键进退多达数百次,因为她要反复琢磨郭凤莲家乡话的真实意思。”姬素华老师想,自己可别因为人家讲的这家乡话没有听懂,而误解了被采访人真实意思的表达呀。
姬素华老师回忆说,《人物》杂志优先刊登了这篇文章,并将《今日郭凤莲》的篇名作为要目置于封面上。后来郭凤莲收到写她文章的杂志后,打来电话亲切的称姬素华为“老姬”。“那感谢的话不到5分钟,都是用普通话说的,真难为她了 。”
拜读了姬素华老师这篇《今日郭凤莲》的报告文学,20分钟加上15分钟总共35分钟,还算是简短的采访吧,我说真难为她了。可是姬素华老师竟然写出了六、七千字的报告文学, 不仅写出了大寨在郭凤莲的手中“告别单一从事农业的历史”的过程,更写出了“大寨人昂首阔步,走进了市场经济,大寨也迅速地步入了紧急发展的快车道”这辉煌的成就!看了这篇满满正能量震撼我心灵的报告文学,让我对郭凤莲这位当年的铁姑娘更是肃然起敬,这不禁让我为姬素华老师深厚的文字功底由衷赞叹。
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