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是他们焕发出民乐的青春
--记民乐的一个侧面
文/刘洪云
王铁锤先生是我在2016年参加全国葫芦丝专业指导教师研修班时有幸见到过的一位老艺术家、中国民管乐学会葫芦丝巴乌协会首任会长,他还现场为我们演奏了家乡的‘地道战’。近日,我在百度上查阅资料时,偶然看到了关于王铁锤的有关报道“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他那鲜为人知的革命经历,甚是令我敬佩。感动之余我特地汇总了以下五个方面与读者分享:
乡音成知音
1932年,王铁锤出生在吹歌会之乡——河北省定县子位村,就在这个穷乡僻壤的村落,却一直保留着原始传承的河北吹歌。王铁锤的祖辈六代都是吹歌会的吹奏能手,他从小就坐在炕头上听大人们吹奏。王铁锤回忆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乡亲们,每天夜里都要吹,每天夜里都有人来听,他们说没有音乐、没有响声了,光听猪叫鸡叫,那会让他们憋死的。”在子位村,艺术就像是劳作一般的家常事,并非认作是神圣殿堂,也从未认定演奏乐器和欣赏音乐是一种什么高雅品味、或什么彰显之举,而只是为了图个痛快畅意、解除劳顿和疲劳。这种不“刻意”营造的音乐氛围、艺术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灌输熏陶着幼年的王铁锤。他七岁时接受父亲的吹歌音乐启蒙,十岁开始跟随父亲和吹歌会艺人学习小笛子和管子,一举变成了登台的小乐手,成为了年纪最小的演奏员。
长此以往的积累,王铁锤对音乐有了更多方面的体悟,他开始在指法、口型等肢体动作的配合下,用乐器传递出他所感受到的悦耳动听的曲调。如乡间盲艺人打地摊卖唱的民歌小调、尼姑化缘时演奏的恬静佛乐、小剧团演出的梆子戏等,成为他或在婚丧嫁娶的仪式中、农闲集会的大街口、田舍炕头上的拿手技能。他的勤学好问、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出色的表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与喜爱。他常说:村子里的吹歌会场场演出就如家乡话一般亲切又动听,他成长于此受惠于此,吹歌成了他的知音,他的最爱,他的全部。
乡乐成专业
王铁锤台下勤学苦练,台上尽情发挥,乡间的舞台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在家乡很快吹出了名声,有了名气,因此常受邀到别的地方演奏。1947年春,王铁锤和十几个同乡被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邀请去表演。他们演奏的乐曲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于是这次演出,他和另外两个小伙伴被留下来入学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深造。从此王铁锤带着民间音乐的足迹,走出了这片平原,开始了全新的学习。
对于只上过四年小学、只学过工尺谱的王铁锤,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系主任周巍峙教他们从简谱学起,用手风琴练习视唱练耳,还教他们唱革命歌曲,讲解冼星海、聂耳创作歌曲的过程以及群众歌曲在革命中的作用。在这期间,他还学习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在革命事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知识让王铁锤耳目一新,备受鼓舞,他勤奋好学,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学习,就在思想和业务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久,王铁锤被调入华北联大文工团乐队工作,笛子成了他的主修乐器。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文工团的学员为了支援前线文艺宣传工作,会时刻跟随军队转移到各地为军民演出。他们走到哪就吹到哪,演出条件异常艰苦,经常遇到部队转移、敌人突袭、敌机轰炸,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只要有条件他们就吹,军民们听了就鼓掌欢呼,越鼓掌他们就吹的越起劲儿,小小的一首乐曲让大家振奋不已。为了更好地响应“讲话”精神,宣传教育,鼓舞士气,文工团还排演了歌剧《王大娘赶集》《小姑贤》《血仇泪》等,王铁锤为这些小歌剧吹笛配乐。这些剧目的演出,对于教育新解放区的群众、教育被俘虏的蒋军官兵、激励解放军指战员的斗志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段在文工团的从艺经历,磨砺了王铁锤的毅力,更促进了他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王铁锤曾回忆道:“在华北联大的学习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学校教我们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要将艺术同革命结合起来,表达人民的爱国之心,用音乐艺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当有了更高的思想觉悟,王铁锤的音乐表演从自发逐渐转向了自觉,他怀揣着更高的理想,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民乐出国门
资料显示,1949年夏天,在全国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上,毛主席第一次听17岁的王铁锤和王小寿共同演奏一曲欢快的河北吹歌《放驴》,留下了深刻印象,群众反响也很热烈。当时,有人向毛主席介绍:那个胖一点的叫铁锤,瘦一点的叫小寿。毛主席听了之后风趣地说道:“铁锤好啊!那镰刀呢?干脆瘦的就叫镰刀吧,铁锤、镰刀正好是我们党旗的符号。”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就在第二年,王铁锤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从此,他的艺术生涯便和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手中的竹笛,吹响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动人旋律。后来,有人提起王铁锤时,毛主席便说:“铁锤啊,知道,吹‘放驴儿’的。”说的时候特意把“驴”的儿化音拖得很长,很有趣味。后来王铁锤就是带着这首《放驴》,作为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代表,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这距离他走出家乡不过两年的时间便踏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舞台,并且在那里又一次吹响了民族乡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铁锤肩负党的使命和国家领导人的嘱托,先后出访英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伊拉克、津巴布韦、前苏联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一些当时与我国尚未建交的国家,热情沉着地完成了艺术表演与友好使者的双重任务。用手中的竹笛为沟通交流架起了一座座悦耳的桥梁。他在人民大会堂为美国总统里根吹箫,在北京饭店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交流,他向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介绍中国民乐,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不但增进文化交流,更将中国古典音乐的种子散播到全球各地。民族土壤的滋养,党和国家的培育,小时候潜移默化的熏陶、长大后的深爱钻研以及工作后的磨砺,让王铁锤长达50余年的艺术生涯,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这些都让王铁锤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地握着手中的笛子站在了国际舞台,昔日乡间炕头吹奏的乐曲,在西方金碧辉煌的大厅中响起,奏出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铿锵之声!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的优美多姿和无限魅力。王铁锤1953年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上获奖。1955年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分别获民间管乐四重奏二等奖和笛子独奏三等奖,以及在多个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
民乐代言人
累累硕果继开来 党和国家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态度与政策力行,使民间艺术家们登上“大雅之堂”。一个农民的儿子经常被国家要员接见、频繁穿梭于国内国外,一个地道的草根一跃成了国家的代言人、民族的代言人,该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然而王铁锤并没有因此停止学习的脚步,身份与地位的转变时刻激励着他把自己的所学所用不遗余力的回馈于国家、回馈于人民。1960年中央民族乐团成立,王铁锤调入乐团工作,专业的平台给了他更大的空间和视野。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乐团鼓励他每年回家乡学习、搜集河北吹歌音乐素材。同时,他还带领团员赴安徽、山东、内蒙、东北等地深入当地生活、拜访民间艺人、采撷民间音乐,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笛子独奏曲,如汲取河北吹歌素材写成的《庆丰收》《摘棉花》《荷花赞》《洞房赞》《长城抒怀》,还有从演出生活体验中应运而生的《赶路》《庆丰收》《草原春天》《油田的早晨》《黄河边的故事》等作品。 除了创作,王铁锤还笔耕不辍,他相继发表《用户青睐的紫竹箫笛》《新加坡举办华乐比赛》《从小迷恋民族乐器演奏》《难忘的记忆》等33篇理论文章,出版了《王铁锤笛子曲集》《巴乌自学入门与提高》《埙基础大教本》《中国民间管乐吹奏曲集》等12本竹笛、箫、埙、巴乌、葫芦丝管乐教材。2010年,他把多年来挖掘、记谱、整理的河北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演奏曲目和部分民间管乐曲共127首,编辑成《中国民间管乐吹奏曲集》出版,同时在书中对河北吹歌的悠久历史、传授方法、表演技法和民间管乐演奏等进行了介绍,为继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除了音乐外,更加提高了他各方面的素养.青年时期的他已是民族音乐界至为活跃的新星,不但多次随文工团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不断。他是党和国家文艺事业走向繁荣的见证者,更是孜孜以求、身体力行的参与者。他的身上,仍然保留着华北平原农民质朴忠厚、平易近人的本色,以及当年在革命队伍中的那颗赤子之心,这份真挚纯粹,正是一位老艺术家、老党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王铁锤深情地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集体已经70年了,我的一切都是共产党给予的,我的事业有了成绩,也是共产党一直鞭策我、领导我的结果,我终生热爱和拥护共产党、感谢共产党的栽培!共产党员就必须做好你的本职工作,艺无止境,要努力奋斗、继续前进!祝贺共产党100岁生日快乐!祝愿我们的党带领人民走向新的光芒!”
为民乐鼓呼
还是在2016年全国葫芦丝专业指导教师研修班上,由第二任并连续三届历任16年的全国葫芦丝巴乌协会会长何维青先生隆重介绍,从而我和学友们得知,王铁锤与何维青等老一辈艺术家共同创建全国葫芦丝巴乌协会的光荣历程,他们是为民乐立言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为民乐发声的代表,令人敬仰。
(引言百度)长期以来,葫芦丝不被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看好,认为它工艺简单,技术和艺术含量较少,有甚者还视它为儿童玩具。然而,以王铁锤、何维青、王朔三位先生为首的一批竹笛、葫芦丝巴乌演奏家却慧眼识珠,认定葫芦丝巴乌这件西南少数民族的代表性乐器是一件珍贵的宝贝,具有无限的艺术生命力和光辉的发展前途,于新世纪初毅然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提出申请,强烈要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当时以朴东生为会长的学会领导班子接到他们的申请报告后,对此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讨论,决定同意并支持他们的意见,按照民政部和文化部的规定,履行了一切注册登记手续后,于2005年6月22日宣告成立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王铁锤为首任会长。
从此,少数民族生长起来的葫芦丝巴乌乐器在民乐中占有了一席之位。首任会长王铁锤之后的长达16年,由何维青继任四届会长,葫芦丝音乐继往开来,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集中体现出了民乐面向与群众性的普及和推广之中,发展与老少皆宜的广泛兴趣之上,创新与各民族情感交流之间的大民乐精神之巅。这样的大好形势与王铁锤、何维青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传承、创新和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
还是于1961年来云南为少数民族慰问演出时,何维青先生巧遇葫芦丝音乐,至今他相伴葫芦丝艺术63年了,期间他默默地来云南探究葫芦丝艺术已达30次,他因喜欢而立下鸿志--必将其推广之。自此他看准了葫芦丝音乐的少数民族文化代表性、纯粹性、可塑性、好学性和大众取向性,于2005年6月22日,他与王铁锤、王朔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同仁们共同创建了全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那天起。他在漫漫16年,指教培养专业指导教师数千人,举办全国性葫芦丝巴乌比赛、开创葫芦丝巴乌教学和教材等活动不断。将少数民族音乐遍及祖国各地、大江南北,他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葫芦丝,丝丝情深,巴乌曲,曲曲谊长”,他矢志不渝地带领他的团队将大众的葫芦丝文化连接到了四面八方,建筑了团结友爱的桥梁。他常前去向王铁锤送去温暖和祝福,以浓烈的家国情怀呵护民乐,鼓呼民乐,传承赓续着葫芦丝艺术的大民乐文化,共同开创了民乐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如他的作曲《迎春》所表达的,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民乐大众化之路的希望之春。数百万葫芦丝音乐爱好者在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中得到了审美乃至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如朵朵春花开放在了各个角落,丰富了众多家庭文化生活。2022年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吹奏了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2023年贺岁片‘流浪地球’影视片引入了葫芦丝音乐情节;中俄文化节上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仪式上也有了葫芦丝音乐;包括维也纳国际舞台上更有中国的葫芦丝艺术的展示。至今,葫芦丝文化已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带给了人们最美心情,营造了社会和谐氛围,凝结了与少数民族乃至国际文化艺术友人的心声。
王铁锤、何维青不愧是真正彻悟了中华民乐文化精髓的知行合一的典范,始终如一地在做着意义非凡的文化传承,他们的事迹无不感动着、温暖着千千万万民乐爱好者的心。这不能不使人想到天安门前大幅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而王铁锤、何维青先生便是实现这大目标的积极带头人和推动者。
......再看下去,意外的发现王铁锤竟然是河北定县人,与我的老家河北唐县竟然是临县。
让我们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向人人敬仰的民乐艺术家们致敬!
2025年5月3日
[下一篇] 看尚云的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