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新土情深——驻村第一书记刘山青帮扶纪实
新土情深——驻村第一书记刘山青帮扶纪实
作者:钱绪彬

2019年寒冬,时年51岁的湖北省宜昌市应急管理局干部刘山青,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一颗赤子之心,踏上了点军区艾家镇柳林村这片土地。五十六年人生路,一千八百个日夜驻村情。从防汛抗旱指挥部到田间地头,从职业健康监管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这位老党员以村为家,用五年时间带领一个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了美丽蜕变。

开启新履痕

      霜色初凝的十二月,刘山青提着行李箱踏上了柳林村的土地。51岁的他鬓角已染白霜,肩头却仍保持着应急管理干部特有的挺拔。村委会大院外那棵老柳树的枝桠划破灰蒙蒙的天空,像极了他翻开人生新篇章的墨痕。

      掸去办公桌积尘,他取出的第一件物品是羊巴皮面笔记本。扉页墨迹未干:20191225日,驻村首日。村民目光中有期盼,有审视。须以真心换真心。”此后的日子里,这本民情日记逐渐写满:李家屋顶漏雨,张家孩子学费无着,周家柑橘林生了病害……每一道墨痕都是新履痕的坐标。他带着这本笔记走访了全村75户脱贫户,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成为叩响村民心门的前奏。


踏上新足迹

      驻村期间,他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五天四夜”和“三在村”(生活、工作、成长)规定,每年驻村230多天。202111月,他在村会议室突感胸痛,紧急送往市中心医院手术后仅七日便返岗。伤口未愈迎考核,身带伤痕显担当。

      晨雾未散的田埂上,总有个身影踩着露珠行走。刘山青的皮鞋沾过防汛时堤坝的淤泥,此刻又浸透山乡的黄土。“抓班子先要接地气!”他笑着推开老党员家的木门,灶膛的火光映亮一叠征求意见表。当村“两委”干部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先进村的蔬菜大棚里啧啧称奇时,他正弯腰记录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每个细节。

      山风鼓荡起他褪色的夹克,那衣裳下摆还沾着清晨帮留守老人喂猪时蹭的麦麸。村民们记得,这位书记汇报工作时从不用“据说”“听说”,每个数据都带着泥土的湿度:光伏公益岗位17人,教育助学16人次,医保覆盖220人。

躬身新耕耘

      五年间,他始终狠抓党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廉政教育和联合党支部活动为重点,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村民致富动力。疫情防控期间,该村未出现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他个人还捐款1000元支持抗疫。

      他常年热心帮助村民:为年迈不便的林育杰进城抓药并送到家中;多次看望摔伤后的吴辉枚老大娘,并自费赠送拐杖;主动购买何光明、何光辉滞销的柠檬;还拍摄微视频为村蜂蜜代言,助销100余斤,创收8000多元。

      惊蛰时节,他蹲在玉米地头,带着工作队员一起下地劳动;夏夜屋场会上,他逐一宣读用工信息,帮助百余人外出务工,即便得知女儿求职未果,仍坚持完成48户奖补资金的核对工作。深夜回宿舍后,他才给女儿发去安慰的信息。

      最令他难忘的,是给卧床的董爷爷送护理垫时,老人握着他的手说:“刘书记,你比我儿子来得还勤。”五年来,他已累计为村民代办事项200余件,始终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村民。


赢得新收获

      年终核算那天,村委会的算盘声噼啪作响。48份产业发展协议铺满长桌,柑橘的甜香混着干辣椒的呛味钻进账簿。十六化建捐助的5万元已变成新修灌溉渠的水泥,市应急管理局挤出的4万元办公经费正化作65份慰问物资上的红纸签。

五年间,他先后获得“优秀市直驻村第一书记”和“五星党员”等荣誉称号。 刘山青摩挲着“国家级防灾减灾示范村”的牌匾木质边框,忽然听说留守老人吴爷爷正为圈里的猪崽发愁,饲料见底,牲畜嗷嗷待哺。他立即前往帮忙联系购买饲料,又挽起袖子协助前来的兽医查看情况、调配药品。围观的村民纷纷点赞,有人喊:“刘书记,您这手既能挂奖牌又能操心咱们牲畜的温饱!”


培育新沃土

      为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他们专程赴秭归县许家冲村、黄冈市红安县及点军区桥边镇(六里河村、朱家坪村、天王寺村)等地考察学习,深入取经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精准帮扶与乡村振兴路径,以及“共同缔造”的先进经验,为加快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年时光把异乡熬成故乡。他学会用方言开农家玩笑:“您郎们莫把我当外乡人”,也熟悉了每块梯田的脾性。女儿奔波在求职路上时,他在帮村民抢收油菜;妻子为女儿工作发愁时,他正协调山体滑坡排查。某个深夜巡堤归来,他在日记里写:“柳林村的星空比城里明亮,因为这片土地值得用生命去照亮。”

驻村久了,村民们不再称他“刘书记”,年长的喊“山青伢子”,娃娃们叫“刘伯伯”。无论他走到哪里,村民们都会热情招呼进屋喝口热茶,拉拉家常。


谱写新篇章

2024年春风又绿长江岸时,柳林村头的荣誉墙已挂满七块牌匾。刘山青站在新规划图前,手指划过深化产业帮扶和改善人居环境等规划蓝图。窗外传来阵阵喧腾的欢笑,村东头污水处理工程圆满竣工,老人们望着清流潺潺的净化池眉开眼笑——作为曾经的防汛抗旱科牵头负责人,他比谁都懂得绿水青山才是永续发展的根基。

 翻开民情日记最新页,墨迹酣畅如初:“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赛,我这棒要跑得更稳。待漫山遍野的柑橘花盛开时,愿见乡亲们笑颜如画。”山风携着炊烟穿过堂屋,吹动他霜白的鬓发。这个把五年时光种进黄土的共产党员,依然保持着初来时的姿势——目光向下,脚步沾泥,像一株深耕大地的老稻穗,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永不完结的篇章。

[下一篇] 宋伟整理的4连日记(201-206)

[上一篇] 我家那棵大槐树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