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边庆刚先生,男,1973年出生,1992年河北外贸学校对外贸易会计专业毕业,1998年河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毕业,作者从事外贸行业二十多年,原来就职于省直外贸公司,现任中国十大梨品牌企业-河北天波果业董事总经理,2016年任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梨分会副会长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水果分会副理事长。
作者从小酷爱文学,工作以来也笔耕不辍,曾在文学网站发表《我的水果情缘》,《榴莲树下吃榴莲》,《母爱无边》,《梦回“西单”》等散文作品。2016年,其散文《家乡的饸烙面》在河北省采风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彩凤奖中荣获优秀奖。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已至中年,而父亲一晃也到了晚年。我每天工作,家务,健身,聚会各种琐事等等都排满满,难有空暇回忆过去,偶在微信群中读到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瞬间将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32年前的中学时代,想起我的父亲给我送咸菜的那段艰辛岁月,思绪便象潮水般地涌来。
作者父亲
中学时代,父亲当年正象我今天的年龄,不过我是两个娃,他当年是四个娃,我年龄最小。最不同的是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至少不必为生计而发愁,而他则不同,靠家里这些粮食收入供四个娃上学已经是咬紧牙关,玩命挣钱,还需要省吃俭用。
大哥在保定读大学,在助学金上十分精打细算,用在生活费上一小部分,余下全部交家,以补贴家用。后来,大学毕业后的他每月要给我这个最小的弟弟二十块钱做为学费生活费,这样一家人就相互拉拽着勉强过日子,孩子多,就大的照顾小的,以便减轻家庭负担。
作者和父亲、儿子
大哥在农大发的劳动布的裤子,穿完了给二哥穿,二哥穿完了,我到了青春期,又给我穿,我长高了,不能穿了,父亲就穿在身上,一条裤整整穿了十几年,穿了又洗,洗了又穿,以至发白。在那个年代,这裤子很有形,也结实,我穿着上课间操时还挺自豪,因为腿显得特别挺拔,而且还因为印着河北农大的字样。
三十年前是我家最困难的时期,二哥高一考进了跟我同一个学校,我读初二,他读高一,父亲把生活费全部给他来掌管,我每月的菜票二哥给我仅九元,平均到每天只有三毛钱,又平均到三頓饭,每頓买菜才只有一毛钱,而一份素炒土豆就三毛,说是炒,油星很少,跟用水煮后加点盐和酱油差不多,最好吃的是葱头炒肉,只因为有一到两块肉渣,便是三毛钱每份,我的菜票标准一毛则只能买素菜,当年正长身体,营养实在跟不上,我着急吃肉菜葱头炒肉时就买一頓,然后其余两頓只吃咸菜,咸菜三分钱每份,早上多买些放菜盘中中午或晚上接着吃,日子过的好苦,二哥更懂事,连九块生活费都用不了,心疼父母供我们上学不易,经常吃便宜菜,甚至一天三頓吃咸菜,最后落了一生的胃病。
作者带父亲和儿子旅游
父亲种地的收入有限,母亲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有一点小收入。母亲知道我们菜不够吃,家里腌了一大瓮咸菜,有白萝卜,有洋姜,有辣椒,有茄包,过年的时候会腌些炸豆腐片,豆腐片炸过后上面撒满盐腌制。我最喜欢吃的是豆腐片,感觉香,不在吃饭时间就打盆开水就着咸豆腐片吃,一般同学都是一两周回一次家,我都是星期日在校学习,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到了初二初三,临考试,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为了保证我们有菜吃,母亲经常派父亲去学校给我们送咸菜,中学时代,我们哥俩咸菜吃了几大瓮。
除了咸菜伴我们度过了物质严重匮乏的少年时代,还有父亲给我送咸菜时的难忘记忆。一般都是下午,我们正在上自习课,老师一开门,说,"庆刚,你爸给你送东西来了。"随后父亲从教室门出现了,他探着头从七十多个娃娃中寻找着我,父亲年轻时长的很帅,不过当年生活窘迫,总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上衣是洗的发白中山装,有时他匆忙来,鞋上还有白灰,象从工地上刚下来,班上谁的家长一来,七十多双眼睛全部刷的看过去,当着全班人的面,我的脸则是一红,心里总想,我的父亲怎么不穿的好一些。后来,父亲为了养家,做一些小生意,比如给村里的养貂户送些毛蛋等饲料,批发点杮子,炒过玉米期货,养貂,养猪,种梧桐树,种药材等等,还跟别人合伙做过节能电灯管,算一个小电器厂,以农为主,半农半商。父亲为了养家从没有停止过创业,不过运气不佳,没发过什么财,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是父亲为了供我们几个上学,一直在努力,用母亲说的话,就是日子紧紧张张,连滚带爬地过来了。
作者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每次给我送东西,不超过三句话,"你娘让我给你送咸菜来了,吃饱点,别想家。",父亲对孩子的爱往往放在心里,不善言谈,表情也很平淡,不像当教师的母亲会对我们百般叮咛。小时候我们也是什么心里话跟母亲说个没完,跟父亲交流则不多,但我知道父亲是家里的"大兵",家里的顶梁柱。父亲为人很正直,上进心很强,也颇有才艺,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边种地边做点小生意,也当过村长村书记,但那个年代农民很难能有大的事业,父亲的最大收获是培养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离开了农村,扎根了省城。
跟许多老人一样,父亲非常疼爱几个孙子孙女,有一次我儿子不吃饭闹情绪,我们知道小孩正常的,可是老父亲动真气,他居然一着急,拿筷子的手抖动,使不上劲了,去医院一检查是脑血栓的前兆,后来输了几天液才好转,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们无法阻止父母的不断衰老。
其乐融融
父亲现在七十多岁了,他一生极其平凡,但从未放弃过努力,现在也常自豪地说,他最大的成功就是养育并培养了几个事业成功的娃。
现在由于耳聋原因,父亲已经听不清我们的每句话,但他能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儿孙绕膝的快乐。由于年老,他已经不能跟上当今时代的思潮,但他知道世界仍然五彩缤纷,如果他还年轻,他仍会为人生而拼搏。
然而所有的一切阻挡不了现实的无奈,父亲老了,但他的执拗性格传递给我们的却是对事业的执着,他的诚实让我们学习到为人要厚道,他的善良点燃了我们的大爱。使这种家风会代代相传。
无限感激,中年的我们依然拥有健康、善良、充满幸福感的老父亲。
2017年秋日书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