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远去的锔匠
远去的锔匠
作者:贺剑梅

朋友送给丈夫一个骨瓷杯,做工精巧,瓷质细腻,通透的杯体上梅花图案栩栩如生,甚是喜欢。不料有次一失手掉在地上,摔成两半,心疼不已,但也只好扔掉。

这让我想那已成为遥远记忆的锔匠。“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嘞”……一声嘹亮高亢的叫喊,便引来一群孩童,那时乡村没有玩具更没有娱乐活动,但凡从外村来一个手艺人,便成了孩子们的节日,到吃饭时家长是喊不回家的,什么时候匠人干完活,收拾好用具,挑上了担子,我们还要跟着“送”到村口。那时的锔匠肩挑一副担子走街串巷,一头是一个带有抽屉的小木箱,上面放着锔碗弓子,小抽屉里放着锔碗用的所有家什:大小不等的锤子、钳子、镊子、钻头等。尤其是那小锤子就像大手指肚大小,很是可爱,我们都想摸一摸,还没等靠近,匠人威严的目光从镜框上方射来:“去去去,一边玩去。”就把我们轰到一边,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所以十分珍惜,但我们并没有因他的驱赶而离开。担子的另一头挑着小木凳,供匠人干活时坐。他们坐定后通常把一块较厚实的方布铺在腿上,戴上眼镜开始干活。第一步是找碴口,先对好,用绳固定,再打眼、上锔。据说,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找碴,即源于此。不知怎的没见过年轻人干这活,所以见到的匠人都是戴着眼镜、身材消瘦。那时的庄户人家过日子仔细,打破的杯、盘、碗、盆舍不得扔,花上几毛钱锔一下照常用。曾记得有个茂奶奶,把一个已锔过两次的小茶碗又拿去锔,可见那时人们生活的拮据程度。匠人们修理着破碗,修补着生活,道道钯钉都透着岁月的沧桑。

锔瓷可是精细活,因为瓷密度大,不易打眼,并且眼打浅了钯钉抓不牢,深了就打透了。锔匠中有手拙手巧之分,手拙的把碗锔住不漏就算完了。而手巧心细的就会根据碗上图案打眼下钯钉,有时竟让人看不出曾经锔过。据说有的匠人若看到碗上是一个莲花图案,他会把钯钉做成金鱼状,嵌在其中,让人以为原本就是这样,当然这种高级“锔艺”,在乡野是见不到的。

锔瓷器要有金钢石钻头,哪怕面对被称作人造石的陶瓷,也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这就是俗话说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据考,锔瓷行业始于宋朝,如今流传了上千年的手艺再也见不到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也不需要锔碗了,理应感到欣慰,那陪伴人们走过艰难岁月的锔匠早已匿迹在岁月深处,那精湛手艺的消失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失落。

远去的锔匠,古老行当已成绝唱!

[下一篇] 知己张明刚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